九年级语文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
(17分)1.中考是你初中学习生活的最后驿站,蓦然回首,三年辛酸与甘苦依然历历在目,今天即将挥手而去,怎能曳住你激动的思绪,请你用最漂亮的书法最美的文字,对已逝的三年写几句话好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0字以内)(3分)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间(jiàn)琐屑(xiè)雏(chú)形泰然处(chù)之B.衣钵(bō)佳肴(yáo)攒(cán)击荼(tú)毒生灵C.杀戮(lù)乡宦(huàn)踉(liàn)跄杳(yáo)无消息D.村氓(méng)芳醇(chún)栈(zhàn)桥姹紫嫣(yān)红3、阅读下面语句,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5分)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她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
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
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那只蛾死了。
①请你写出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3分)②结合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类似的现象,请你举出一个例子?。
(2分)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每小问一分,共6分)①,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②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
③,猿则百叫不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④古诗词中有很多表现爱国心志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
⑤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语句:。
⑥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雪”有关的完整语句:。
二、古诗文阅读。
(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2分)长烟落日孤城闭6、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一)醉翁亭记欧阳修(二)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8、将第②段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9、第①段包含的一个成语是(),它现在的常用义是:()。
(3分)1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1、这篇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三、现代文阅读。
(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螳螂(14分)①螳螂,善于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每年一到“芒种”,螳螂就会出现。
古代人们把它作为“芒种”节气的“候应”。
②螳螂在国外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昆虫。
古代希腊人看到螳螂举足而立,则肃然起敬,称其为“先知”的“预言者”。
穆斯林认为,一向麦加的摩洛哥的牧羊人在迷路时遇上螳螂,它前腿所指的方向一定是北方。
意大利农民生了病,总认为被螳螂看中了。
撒丁山人则从不敢杀死螳螂。
螳螂,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当作偶像看待。
③这些离奇的传说,与螳螂奇异的生活方式有关。
螳螂是肉食者,并专吃活货。
它白天躲在树丛中“守株待兔”,一旦小昆虫进入它的捕捉地带,立即用二十分之一秒的速度扑上去,大蝗虫也常被它猎捕,其情景非常有趣。
④一次,一只大螳螂在草丛中见到了灰黄色的大蝗虫,立即作出痉挛似的跳跃,两翅斜斜地伸向两侧,恰像装在背上的两张对称的“帆”。
同时,两对前足把身体高高抬起,两把大刀缩在胸前。
螳螂摆出了这种奇异的姿势后,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蝗虫,头随着对方的移动而缓转。
此刻蝗虫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了,生死就在这眨眼之间,虽然它有健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有双翅能飞,但为时晚矣,就在它企图逃跑的一闪念之间,螳螂的两把“大刀”已狠狠投去,蝗虫还未挣扎,就一命呜呼了。
⑤在螳螂的“宗族”中,有一种黠螳螂,它的胸节的两侧和前肢的基节,生着色彩美丽的薄膜。
它们隐藏在树丛和花丛中,把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
有些昆虫兴冲冲地飞去采蜜,结果是自投罗网。
还有一种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的螳螂,体形细长,颜色微绿,非常美丽。
它能隐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地蹲上几小时,伺机猎食,就像渔翁垂钓的样子静待鱼儿上钩。
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的颜色变化。
⑥有趣的是,螳螂喜捉蝉为食,而螳螂和蝉又都是黄雀喜吃的美食佳肴。
《说苑·正谏》里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又《吴越春秋》里云:“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种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人。
12、文章引述了国外关于螳螂的传说有什么作用?(3分)答: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介绍螳螂捕食的特点。
(2分)答:14、螳螂为捕食而善于伪装,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它是怎样伪装的。
?(2分)答:15、第⑥段引用古书记载和成语,揭示了生物界里的一种什么现象?(2分)答:16、第⑥段空缺处应填入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答:17、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答:(二)(12分)①说起背书的好处,培养记忆力是最值得一提的“味道”。
它的真正好处是使你熟悉名人名篇的话语,熟悉了他的话语就能进一步掌握他的性格,掌握他的性格再进一步就能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
从“诵其文”进入到“知其人”的境界。
回过头来,能把他的话语消化而成为你自己的话语。
名家的诗文背多了,如同在他们的话语世界与心灵世界里漫游,最后,“不分彼此”,你自己的声腔口吻都登上了一个台阶,话语再带动你的思想,人品也能登上一个台阶。
②反过来,你背得出的如果只是些流行歌曲的语句不通的歌词,你一开口也说不通,更不用下笔成文了。
③所以一定要“取法乎上”,要背就背最精美的文学作品。
这就好像临帖写字,当然要临第一流的名家,或是颜真卿,或是柳公权,甚至是王羲之,多临多摹仿,能得其形,背帖默帖,能入神。
默出一家,你就能写一笔颜字或柳字;出入多家,你的笔下就有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一家。
背书的作用大致如此。
④其实背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们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互三味书屋》总认为寿镜先生背书是一件令人可笑的事,殊不知“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这正是他的得意时刻,得什么意呢?他是悟出了古人的诗意,进入了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⑤一个人能背不少书,就等于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的乐园,闲来无事就可以在这一座精神乐园里漫步入徜徉,在这里他们有许多知音,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能背诵这些诗文,陌生的是他随时都会发现这些诗文新的意义,产生新的感悟。
现在许多人喜欢收藏,藏古董藏字画,集邮票集烟花。
其实最应该收集珍藏的是一肚子好诗好文章,它是你一生最好的伴侣,而且永不贬值。
⑥一个人肚子里“有”同“没有”是大不一样的。
我最怕看电视上的谈话节目,有些人甚至是名人,一开口就露底,张口结舌,甚至心里话说不出。
什么道理,肚子里没有,没有适当的话和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太痛苦了。
由此我常想起,这也许是过去在语文课上忽视了朗读和背诵。
⑦说到这里,不得不得罪年轻的同行了、你们在读中学时恐怕也不太注意读书背书,靠“做题目”进了大学。
在大学里听老师的“分析”,很佩服,殊不知,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感悟原作,而感悟原作的最好办法就是读和背。
现在一旦走上讲台,除了分析就是“做题目”,自己也觉得无趣。
我看了不如重新认真读一些名著,尤其是课本上或与课本有关的文章,丢了课本上台宣讲,学生会为之一愕;学生在佩服之余,也就模仿你,跟着你读书背书。
好读书的风气一旦形成,语文课的活力就显现出来了。
这时用得着那句老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8、给下列词语中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2分)①临帖()②徜()徉19、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20、作者认为背书的好处有哪些?请加以简要概括。
(3分)答:21、第③段中“取法乎上”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答:22、作者说“背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3分)答:(三)悠悠父母心(12分)说来你不相信,中村家的变化竟是起因于妻子的一次偶然的疏忽。
中村已经44岁了,在一家公司供职,儿子贵之君念高一,女儿和佳才念初一,一家四口生活过得殷实而不算富裕。
令中村头痛的是,贵之君的出手越来越大,伸手向自己要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只是中村觉得,自己的家教还不至于使贵之君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况且他很爱妹妹,也看不出他对这个家没有感情,也就没有责怪贵之君。
为了节约开支,中村的饭都是自己带的,而且十有八九是以大马哈鱼为下饭菜,这使他在同事中享有“马哈中村”的绰号。
一天,中村用了多年的饭盒坏了,妻子为他买了一个新的饭盒,这比原先的当然要考究一些,至少它是分层的式。
饭和菜可以分开放。
儿子贵之君的午饭也是妻子给准备的,但他的饭盒早就是分层式的。
还是一如既往的“大马哈鱼”,虽然不免有些吃腻,不过想到这样可以节省开支,想到自己一双儿女正在慢慢长大,中村吃得还是挺有滋味。
突然有一天,中村打开饭盒,不禁倒吸了一口气,那天的菜是如此的丰盛:有酱牛肉仁、炒香肠、烤蛋,还有莴苣,而且米饭上还铺有一层黑黑的海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