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完整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妖娆.(rào)箴.言(zhēn) 相得益彰强聒不舍B.嘶哑.(yǎ) 箧.子(qiè)娇揉造作富丽堂皇C.冠.冕(guān) 瘦削.(xuē) 附庸风雅鸠占鹊巢D.亵.渎(xiè) 摇曳.(yì)李代桃僵形销骨立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逞能殆尽智术短浅顿开矛塞B.腼腆侥幸如雷惯耳经世奇才C.拜谒愧赧不尤分说悔人不倦D.鄙贱促狭剜口割舌尖嘴猴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一片草甸,到了春天,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真是美!B.有些地方官员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真该被批评惩罚!C.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简直天衣无缝....。

D.希望阳江市政府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比喻)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比喻)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借代)D.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排比)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是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A.③②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②④③①7、古诗文默写⑴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过故人庄》)⑵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⑶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⑷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⑸《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美景喜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我们应有一种因理想而坚定的情怀,坦然面对人生逆境,摒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怀才不遇之感。

(请从韩愈的《马说》中选择合适句子作答)二、文言文阅读。

(15分)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

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

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

鲁闻之,顾婿张昷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

”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

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

”鲁大惊曰:“诸公误也。

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嗟叹久之,遽觉气塞。

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是夕,肃简薨。

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③。

”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曾与李谘讨论茶税法。

②曹襄悼:即曹利用。

武人出身,真宗时恃功逞威,仁宗时被罢免,自缢而死。

③崇山谪去:此处借典故说曹利用被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徇.爱憎(无原则地顺从)B.天圣中因.议茶法(凭借)C.谪.洪州(降职)D.嗟叹久之,遽.觉(突然)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宗道与曹利用素来不和,他被贬官也是因为曹利用的排挤。

B.皇上了解了实情后撤销了对鲁宗道的罢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禄。

C.鲁宗道认为曹利用还是尽忠职守的,只是不学无术,脾气倔强。

D.李谘的诗,表达了对鲁宗道为曹利用抱不平而气绝身亡的遗憾。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2)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侯发山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

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

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

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

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

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

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

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

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笫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

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

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邢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_____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2.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叫醒文/营改正①每个母亲都喜欢叫醒孩子。

②每个孩子都会被母亲叫醒。

③我记得童年的清晨,母亲悄悄地起来了,开房门,拨动门闩的机关,拉开门闩,门吱呀响了一声,院子里扑棱棱惊飞一只鸟。

晒衣服的毛竹杆上,悬着将坠未坠的露水。

晨星在天,月轮苍白,将现将隐。

母亲开门后,我恍惚听见铁钩挂着水桶提柄的摩擦声,听见她打开天井侧门的声响,“呀——咿——”,如一个青衣的开腔。

她打开大门,我的心跟着她走过溪岸,走向那汪摇曳星月的水井。

我在迷糊中再次睡去。

母亲挑满水缸,做好饭,就开始站在大椿下,对着我的木格窗叫我,拖长了调子叫,前面加个“小”字。

④我的生活里到处都有母亲的叫声。

我在杂乱的巷子里捉迷藏,母亲的叫声将我打捞起来;我在老屋明瓦飞扬的尘屑里发呆,母亲的叫声将我的过往抚平;我在小孤山上捉兔子母亲的叫声将我引领回家。

母亲的呼唤带着清晨的露水,黄昏也沿着母亲的呼唤,从黄梅岭上淌下,从枫河边蔓延而来。

⑤母亲的叫醒声大多是舒缓温柔的,但也有严厉的时候。

⑥上初中一年级时,我迷上了小说。

上课看,下课看,回家也看,满肠子都是江湖和爱情。

那一次考试,我拿到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不及格,我惭愧,急躁,我想改变却又控制不住自己,认真学了几天又依然故我,终于数学课都听不懂了。

母亲还是知道了,她温和地问我是怎么了。

我生平第一次跳起来冲她吼道;“什么怎么了?我就是笨,我就不想学了!”我把钢笔摔在桌子上。

母亲慢慢地站起来,吃惊地看着我“我们家穷,除了给你一口吃的,什么都没有。

你想一辈子住在漏雨的房子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黄汗淌黑汗流?那你就不学吧,明天,你就跟我去大圩里挑菜耔去!”她拉开门走到天井边,我看见她耸动的肩膀,我知道要强的母亲哭了。

一句“对不起”噎在喉咙里,说不出口。

我也无声地抽泣着,眼泪簌簌地打在练习本上。

我短暂的叛逆期戛然而止....。

⑦母亲的叫醒还出现在我人到中年时。

我工作与生活一度坎坷,整个人都变得萎靡不振,她或心疼,或激励。

她说,儿子,下岗怕什么,大不了回家种田去,哪里都有一口饭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