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附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2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栈.桥(zhàn)瑟.缩(sè)隔膜.(mó)诓.骗(kuānɡ)B.中.伤(zhònɡ)汲.取(xī)勾.当(gōu)怄.气(òu)C.逞.能(chěnɡ)调.停(tiáo)解.元(jiè)桑梓.(zǐ)D.应酬.(chou)沉湎.(miǎn)羸.弱(léi)解剖.(pō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分歧嗔视蛛丝马迹重峦叠嶂B.取谛孱弱变换多姿万恶不赦C.恣睢啜泣哑雀无声义愤填鹰D.暮然旁骛锋芒必露不容置疑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年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就在这美轮美奂....的建筑中上演了一部青春序曲。
B.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一个人萍水相逢....,即便是擦肩而过,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C.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D.大型武术舞台剧《太极秀》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是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A.③②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②④③①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2)采菊东篱下,________。
(陶渊明《饮酒》)(3)晏殊在《浇溪沙》一词中,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引出春光失去的惋惜,流露出作者无限惆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雨丝丝,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期盼;雨缕缕,那是“久旱逢甘霖”的欣喜;雨绦绦,那是“最喜小儿亡赖”的雨中嬉戏……请写出古诗词中含“雨”字的连续两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1)秦王怫然怒怫然:(2)请广于君广:(3)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4)岂直五百里哉直:(5)天下缟素缟素: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周志国睡在稻草上。
小憩的庄稼人。
贪玩的孩子。
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
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
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
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
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
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
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
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
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
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
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
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
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
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
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
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
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
也有骄傲,也有自豪。
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
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
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
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
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
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
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
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
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
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
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
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
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1.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父亲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____________→告别淡忘了稻草床,习惯席梦思→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3.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1)连滚带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抵足而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给第九段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
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访兰贾平凹父亲喜欢兰草,每过一些日子,就会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正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自己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淳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