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由于心脏或血管壁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
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渗漏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渗出性出血多见于某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炭疽、出血性败血病、鸡新城疫等)、淤血、中毒(有机磷、灭鼠药、砷等)对血管的损伤,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
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点状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多呈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斑状出血(常形成绿豆大、黄豆大或更大的淤血斑)、出血性浸润几种。
当机体有全身性出血倾向时,称为出血性素质,表现为全身各器官组织出血。
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根据血栓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点,血栓可分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以及透明血栓四种类型。
血栓的结局主要有血栓的软化、机化、钙化三种。
四、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
根据栓塞的原因以及栓子的性质,将栓塞分为血栓性栓塞、空气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组织性栓塞、细菌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等。
空气性栓塞多见于静脉破裂后或静脉注射、胸腔穿刺等手术操作不慎,注入空气。
五、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
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
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
)、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六、水肿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它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和胃肠道粘膜。
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
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
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
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第四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
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
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
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
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死区界限清晰,呈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
光镜下坏死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胞核完全崩解消失,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贫血性梗死(常见于心、脾、肾等器官)、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病、鼻疽)、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
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如胰腺)的组织。
化脓性炎灶或脓肿均为液化性坏死。
5、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
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
坏疽区与健康组织间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带。
湿性坏疽(多发于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
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有恶臭。
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
表现坏死区呈蜂窝状,按压时有捻发音。
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
6、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化等。
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
第五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修复一、适应组织器官的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1、增生是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常伴发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病理过程。
依其发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类型。
2、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组成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而引起的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依其原因不同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依发生原因和萎缩的范围不同,可将其分为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消化道疾病、严重消耗性疾病)和局部性萎缩。
3、肥大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称为肥大。
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又可分为真性肥大和假性肥大。
真性肥大时实质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伴有机能增强;假性肥大时间质增生,机能却降低。
)4、化生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多发生在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二、再生机体细胞或组织损伤或死亡后,由邻近健康的组织细胞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通常再生是为了替代丧失的细胞。
1、根据再生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