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优秀4篇)《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
随着图片,我们走进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
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现在民居上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师: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
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
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
明白了吗?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材料特点)是的,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坚固,据说,这样的材料建成的房子从来没有坍塌的情况,反而听说地震过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自动的弥合了。
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个特点概括的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客家民居“奇”在何处?师: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它的悠久历史,这也正是客家土楼坚固的特点。
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出这些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①列数字-通过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准确)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形象直观)。
无数的游人参观了客家民居之后,他们都说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样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来反应出他们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灯表格)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师: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客家民居的体现。
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乱。
这也是客家先辈对文化的崇尚。
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独特的风格。
怪不得被誉为是——世界奇葩。
7、师:“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吗?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罕见的师: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见的民居,稀奇的民居(二)傣家竹楼1、师:傣家竹楼的研究成果来亮亮相。
环境优美,“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环境十分优美,看见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楼看出四周围的环境很优美,一个“绿”字概括了傣家环境的特点。
2、师: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适,惬意。
这样的建筑又显示出傣家人怎样的文化特征?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可以看出傣家竹楼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
3、师:哦,文中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
“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傣家竹楼的体现。
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www.特点。
大家能从写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写两个地方的特色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a、相同点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不同点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
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
像一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绿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
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3、结构、建筑的材料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客家民居给人大、坚固,材料独特;傣家竹楼给人清新闲适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风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他们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课后自由组团,推举一位导游,相信在你们中间会出现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导游。
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教学反思:在教学之初我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快速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
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
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
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对于这种说明性题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下一个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篇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
⑴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⑴了解作家作品。
2、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
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二、整体感知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1、语言形象优美:⑴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学生发言:对大雁的热爱;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
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⑴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⑴学生总结: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C、词汇丰富多彩。
⑴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
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⑴学生精彩仿写句选: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⑴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⑴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明确:是爱。
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⑴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四、质疑畅谈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教学设计方案篇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
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激趣。
(播放)师:是什么节目啊?生:“爸爸去哪儿”!师:今天我就扮演村长,请你们准备接受杨村长的挑战吧!2、导入。
师:下面村长就来下达第一个任务: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开始。
师:真快!继续!预设:①全班说16。
②有人说28,有人说16。
师:欸,看清题目多重要啊!正确结果是——(生:28)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村长有礼物要送给大家,你反应特别快,来帮大家挑选一个吧!(学生选)师:那我们就先来看看2号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