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有关的常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有关的常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有关的常考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考有关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

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

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

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

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

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

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

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

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

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

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
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

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

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

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

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

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

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

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

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

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

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

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

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
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

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

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

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

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

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

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

“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
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

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

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