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初一语文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知识点总结及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知识点总结及解析一、名著阅读1.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踏上取经之路后,曾几度返回花果山,请选择其中一次简要叙述经过。

(2)在读书节活动中,某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

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要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五猖会》)①A、B两段文字叙述的情况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2.阅读下面名著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选段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

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A 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1)(选段一)出自鲁迅《朝花夕拾》中《__________》(文章名称),文中人物A是医生,他的名字是_________。

(2)谈谈作者对文中这些“名医”的态度,并简析产生这一态度的原因。

3.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到了几本对他而言印象极为深刻的书,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鲁迅先生对这几本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缘由。

(只要写出两本书即可)4.小明同学要画《鲁迅的良师益友》思维导图,关于鲁迅的良师,她选择的是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请你帮她在《朝花夕拾》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是鲁迅益友的人,并写出理由。

5.运用你课外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朝花夕拾》中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其中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下面句子写的是谁?请任选其一,写出人名并结合具体情节对该人物的形象予以评价。

(甲)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填空①《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先生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

如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的《___________》,如书写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的《___________》等。

先生都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巨大热情。

②阅读填空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

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

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老娘一剑”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夺子之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著阅读。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这篇文章选自于《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填篇目名),体裁属于________(2)“无非”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标致”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手法。

(4)文章主要是怀念自己的老师,为什么开始还要写在东京所见清国留学生的事情呢?__________________8.名著阅读(1)根据语段写出相应人物。

①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②这个人脸上不疤不麻,身个儿比平常人略长一点,肩膀宽宽的,且有两只体面干净的大手。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我选择_______,语段中的人物是_______,请写出与其有关的一个事件_______。

(2)《朝花夕拾》中饱含了鲁迅先生的“爱”与“憎”,请结合文章的具体情节分别..阐述这两种情感。

①解读“爱”:从(填情节)_______________表达了鲁迅先生(填感情)________________②解读“憎”:从(填情节)_______________表达了鲁迅先生(填感情)________________9.《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最为家喻户晓的一本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回味他温馨的回忆又能深刻地感受到其理性的批判思想。

请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

(每处举两例即可)A.温馨的回忆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B.理性的批判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10.散文往往蕴含作者的深厚情感,《朝花夕拾》一书就寄寓了鲁迅先生鲜明的“爱或憎”。

请你任选一篇,结合人物、事件具体谈一谈。

备选篇目:《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从百草因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11.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踏上取经之路后,曾几度返回花果山,请选择其中一次简要叙述经过。

(2)在读书节活动中,某班举办“《朝花夕拾》我来讲”读书交流会。

一位同学提供了A、B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要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阿长与<山海经>》)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五猖会》)①A、B两段文字叙述的情况分别是哪两件事产生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②分别说说这两件事对作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12.(1)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写了两位很典型的妇女形象,请判断下列句子写的是谁?①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②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人家的孩子却很好,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2)任选其中一位人物,写出她与“我”相关联的一件事以及“我”对她的态度。

13.衍太太是鲁迅笔下的另一位女性,她与长妈妈仁慈的品质截然不同,试举例说明。

14.(阅·有思)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我”对她们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请任选一人,结合相关的一件事例,说说“我”对她态度。

我选________________态度和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某中学七年级开展“《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主题语文实践活动。

请你为七年级学生“阅读散文经典作品《朝花夕拾》”拟写一段推荐语。

16.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

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一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________________,篇名是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情节内容。

17.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以上文字选自于《朝花夕拾》中哪一篇?让“我”产生“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的是什么事情?18.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

19.下面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描写,请写出对应人物。

A.我其实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

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

B.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慨。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语段中A的“她”是_________,语段B中的“他”是的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①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②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爱的一切。

(摘自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注释)①海婴:周海婴,鲁迅的儿子。

②戕(qiāng)贼:伤害,残害。

请结合《五猖会》或者《二十四孝图》中的情节,谈谈你对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1.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蜜蜂儿,展开翅,飞近边前,钻进幔里观看,原来里面坐的是个小孩儿。

再去第二家笼里看,也是个小孩儿。

连看八九家,都是个小孩儿。

却是男身,更无女子。

有的坐在笼中顽耍,有的坐在里边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