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向选择的励志文章永远不对自己的现状满意,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你永远可以做得更好。
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方向选择的励志文章,希望对你有用!励志文章1: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人生路上,总会碰到十字路口,让人难以抉择,此时,做出正确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穷樵夫一直靠上山捡柴为生。
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
要知道,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
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打算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余匹之多。
他欣喜之余,便和同伴商量,打算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
见同伴不听,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
他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了往日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
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
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无法再挪动半步。
背棉花的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黄金的同伴回家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你必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
别忘了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
适时地给予调整。
你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
学会适时适地地选择,懂得恰到好处地放弃。
励志文章2: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
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
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
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
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
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
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只有设定了目标,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
有个年轻人去采访朱利斯·法兰克博士。
法兰克博士是市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虽然已经70高龄了,却保有相当年轻的体态。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过一个中国老人,”法兰克博士解释道:“那是二次大战期间,我在远东地区的俘虏集中营里。
那里的情况很糟,简直无法忍受,食物短缺,没有干净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疟疾等疾病的人。
有些战俘在烈日下无法忍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对他们来说,死已经变成最好的解脱。
我自己也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我的求生意念——一个中国老人。
”年轻人非常专注地听着法兰克博士诉说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风的广场上,身心俱疲。
我心里正想着,要爬上通了电的围篱自刹是多么容易的事。
一会儿之后,我发现身旁坐了个中国老人,我因为太虚弱了,还恍惚地以为是自己的幻觉。
毕竟,在日本的战俘营区里,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个中国人?“他转过头来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救了我的命。
”年轻人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救人一命呢?”“他问的问题是,”法兰克博士继续说,“‘你从这里出去之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从来不敢想。
但是我心里却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们。
突然间,我认为自己必须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着回去做。
那个问题救了我一命,因为它给我某个我已经失去的东西——活下去的理由!从那时起,活下去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因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离战争结束近一点,也离我的梦想近一点。
中国老人的问题不只救了我的命,它还教了我从来没学过,却是最重要的一课。
”“是什么?”年轻人问。
“目标的力量。
”“目标?”“是的,目标,企图,值得奋斗的事。
目标给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目标地活着,但是要真正地活着,快乐地活着,我们就必须有生存的目标。
伟大的艾德米勒·拜尔德说:‘没有目标,日子便会结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目标创造出目的和意义。
有了目标,我们才知道要往哪里去,去追求些什么。
没有目标,生活就会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尸走肉。
人们生活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两样东西:不是要远离痛苦,就是追求欢愉。
目标可以让我们把心思紧系在追求欢愉上,而缺乏目标则会让我们专注于避免痛苦。
同时,目标甚至可以让我们更能够忍受痛苦。
“我有点不太懂,”年轻人犹豫地说:“目标怎么让人更能够忍受痛苦呢?”“嗯,我想想该怎么说……好!想像你肚子痛,每几分钟就会来一次剧烈的疼痛,痛到你会忍不住呻吟起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太可怕了,我可以想像。
”“如果疼痛越来越严重,而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你有什么感觉?你会紧张还是兴奋?”“这是什么问题,痛得要死怎么可能还兴奋得起来,除非你是被虐待狂。
”“不,这是个怀孕的女人!这女人忍受着痛苦,她知道最后她会生下一个孩子来。
在这种情况下,这女人甚至可能还期待痛苦越来越频繁,因为她知道阵痛越频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
这种疼痛的背后含有具体意义的目标,因此使得疼痛可以被忍受。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已经有个目标在那儿,你就更能忍受达到目标之前的那段痛苦期。
毫无疑问,当时我因为有了活下去的目标,所以使我更有韧性,否则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
我看见一个非常消沉的战俘,于是我问他同一个问题:‘当你活着走出这里时,你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他听了我的问题之后,渐渐地,脸上的表情变了,他因为想到自己的目标而两眼闪闪发亮。
他要为未来奋斗,当他努力地活过每一天的时候,他知道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
“我再告诉你另一件事。
看着一个人的改变这么大,而你知道你说的话对他有很大的帮助,那种感觉真是太棒!所以我又把这当成自己的目标,我要每天都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战争结束之后,我在哈佛大学从事一项很有趣的研究。
我问1953年那届的毕业学生,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任何企图或目标?你猜有多少学生有特定的目标?”“50%。
”年轻人猜道。
“错了!事实上是低于3%!”法兰克博士说,“你相信吗,100个人里面只有不到3个人对他们的生活有一点想法。
我们持续追踪这些学生达25年之久,结果发现,那有目标的3的毕业生比其他97%的人,拥有更稳定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财务情况也比较正常。
当然,毫无疑问,我发现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快乐的生活。
”“你为什么认为有目标会让人们比较快乐?”年轻人问。
“因为我们不只从食物中得到精力,尤其重要的是从心里的一股热诚来获得精力,而这股热诚则是来自于目标,对事物有所企求,有所期待。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快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意义,没有目标。
早晨没有起床的动力,没有目标的激励,也没有梦想。
他们因此在生命旅途上迷失了方向和自我。
“如果我们有目标要去追求的话,生活的压力和张力就会消失,我们就会像障碍赛跑一样,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惜冲过一道道关卡和障碍。
“目标提供我们快乐的基础。
人们总以为舒适和豪华富裕是快乐的基本要求,然而事实上,真正会让我们感觉快乐的却是某些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东西。
这就是快乐的最大秘密——缺乏意义和目标的生活是无法创造出持久的快乐的。
而这就是我所说的‘目标的力量’。
”励志文章3:一个人的信念是可以选择的信念可以是创造,也可以是破坏,就看你从哪种角度去思考。
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说:"几乎不论任何课程,只要你对它满怀热忱,你必定会为了它废寝忘食。
倘使你对某项结果十分关心,你自然会获得成功。
如果你想做好,你就会做好。
若是你想学习,你就会去学习。
"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命中活力的来源,指引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酷无情、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的人,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丢了。
一次,因为看不顺眼酒吧里的一个服务员而犯下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
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一岁,其中一个跟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牢;另外一个儿子就不一样了,他是一家大企业分公司的经理,婚姻幸福美满,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不吸毒。
为什么有同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如此不同的命运呢?在分别的私下访谈中,有人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两人竟然说出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不同的是,哥哥无奈地接受环境,而弟弟则不甘心地改变环境。
我们经常会认为一个人的成就深受环境影响,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这实在是荒谬极了,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机遇,而是要看我们对这一切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有两位年届七十岁的老太太,因为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不同的想法而有了不同的人生。
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但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无关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