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和均衡增长,请阐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在干预经济波动实践存在的局限性。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类。
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二是政府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发行公债。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具体操作如下:
a.变动税收,主要是变动税率。
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b.变动政府购买支出。
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反之,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c.变动转移支付。
具体做法是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消费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
②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
a.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
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会直接使得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需求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b.变动再贴现率。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再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同时,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
c.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银行准备金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
中央银行逆风向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当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货币当局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金率从而
按更大的乘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进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和失业减少。
反之,总需求过多,价格水平持续增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进而减少国民收入,抑制通货膨胀。
除了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其他工具,例如,道义劝告等。
(2)宏观经济政策在干预经济波动实践存在的局限性
①货币政策制止严重萧条时的无能为力。
当严重的萧条状态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息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以低微的利息率提供大量的贷款,企业仍然可能不愿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增加消费。
②尽管政策正确而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
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政治经济周期”。
③经济政策在时间上滞后的性质。
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正确的经济政策虽然有可能起着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的时间滞后,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后果,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不稳定。
④市场机制所牵涉到的为数众多的变量和因素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能运用的有限手段难以奏效。
市场机制是复杂多变的,而与此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运用的手段,如税收、政府开支、公开市场业务,准备率的改变等,又是为数有限的。
要想以如此之少的手段来控制如此复杂的市场机制的运行,其效果显然难以达到设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