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
正是因为统计学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
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数量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
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
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
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律性。
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
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
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
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
就是说,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还必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
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它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实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实验设计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
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二)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
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受各种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
在现象总体中,个别单位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的单位并加以综合,影响个别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消。
(三)统计描述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形把它表示出来。
统计描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
统计描述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四)统计推断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关系时,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无限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
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统计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可以用作对总体某些分布特征的假设检验。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统计学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或推断的一种方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
其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讲到“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
(一)统计实践活动统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统计实践活动就是人们有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工作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芽,“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统计调查活动,并且将所记之事分为“大事”和“小事”,以“结”的大小来表示。
这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目的积累资料了。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丁口”和“田亩”,即人口和耕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和贡赋。
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统计活动的范围逐渐拓宽,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人口和耕地统计之外,财产统计、产量、仓储统计、交通运输统计、矿冶统计、物价统计、军费统计、驿传统计、财政统计、海关统计等也慢慢产生和发展,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资料。
但由于封建社会战乱频繁,灾害连连,因此,积累并保存起来的统计资料连贯性较差,且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民国时期的统计已经逐步按行业进行,具备了一定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的统计活动,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经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以后得到的反应社会经济实际的统计成果,是人类活动各数量方面客观情况的记录,包括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数据资料为主。
统计数字、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台帐、统计表、统计图等都是统计资料。
例如,汉和帝末年全国总人口5,300多万,垦田数732万多顷;康熙年间人口数为27,355,462人(公元1721年),垦田数达7,336,450.5顷;1997年全国农业总产出174,498,000千元,工业总产出615,301,208千元等等,都是统计资料。
目前,我们搜集和积累的统计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大量的统计资料多以各种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以及光盘等的形式公布和收藏。
(三)统计理论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阐述统计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
统计学目前已经发展成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统计学等等。
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统计实践是基础,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统计资料来源于统计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
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使用价值。
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统计资料,也会不断丰富统计理论,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
统计实践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统计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
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虽然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
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识。
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1. 总体性。
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
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