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鹅的饲养技术经验

鹅的饲养技术经验

精心整理鹅的饲养技术如何选择良种鹅从鹅的主要经济用途看,鹅的品种分羽绒用型、蛋用型、肉用型、肥肝用型。

为灰色羽绒,其羽绒比白色羽绒价低20%-30%。

加之该鹅繁殖性能较低,如不生产肥肝,作为毛肉兼用并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鹅养殖技术要点一、概述三、饲养雏鹅七要点1、刚刚孵化出来的四季鹅雏鹅绝大多数表现为重量适中,卵黄吸收好,脐部收缩良好,毛干后能站立,叫声宏亮,毛色光亮,活泼,眼睛明亮有神且灵活。

孵化发育不良者表现为重量较轻或过重,脐部收缩不良,卵黄吸收欠佳,呈现大肚脐或钉脐并带有血污,叫声尖而低,毛干燥,眼睛无神。

这些小鹅难以饲养,应予淘汰。

2、控制好温度.初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自身调节体温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必须控制好温度。

冬春育雏温度一般控制在28℃~30℃,1周后每天下降1℃。

温度下降至16℃时可常温饲养。

7、重视防疫工作.冬春应特别重视防疫工作。

小鹅瘟及鹅的混合感染普遍发生,因此四季鹅的饲养也应注意严格防疫。

其比较可靠的防疫方法是:种鹅在产蛋前1个月左右,按规定剂量胸部皮下注射。

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同时,颈部皮下注射鹅用免疫增强剂“鹅得克”3毫升。

这样可预防种鹅将小鹅瘟、弓形虫等病原菌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鹅。

小鹅出雏后3日龄内,立即按规定剂量胸部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雏鹅5日龄,颈部皮下注射“鹅得克”0.5毫升;10日龄,胸部皮下注射150倍稀释的的雏鹅用鹅瘟疫苗。

同时,颈部皮下注射“鹅得克”1毫升。

注意,小鹅瘟疫苗与“鹅得克”不能混对使用,一定要分部位注射。

7天后注射禽流感鹅副粘病毒二联疫苗,经过上述方法防疫后,可基本保证鹅至出栏的健康。

有条件的还可注射一次禽出败菌苗,预防禽出败,此外还要防治小鹅大肠杆菌病等,饲养期间做好消毒工作。

四、青年鹅的牧养4周龄至肥育前的四季鹅,食量大,耐粗饲,应以放牧为主,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中暑雨淋。

夏天放牧应早晚多放,中午在树阴下休息,或者赶回鹅棚,不可在烈日曝晒下长久放牧;同时要多放水,防止中暑。

有雷雨、大雨时不能放鹅,放牧地离鹅舍要近,下雨时能及时赶回。

六、提高种鹅受精率1、加强饲养管理.种鹅应以圈养放牧相结合,让它吃饱喝足、充分运动,以保持良好的体况,对产蛋高峰期的母鹅和配种频繁期的公鹅,必须添加鱼粉、豆饼、骨粉等高蛋白或矿物类饲料,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至晚上11时)。

四季鹅一年四季都可饲养。

相对禾本科牧草而言,四季鹅更喜食豆科牧草和多汁菊科牧草。

种草养鹅在草种选择上要尽可能考虑不同科属牧草的搭配,以利于养分平衡。

四季养鹅可以安排一定面积的多年生牧草,如鲁梅克斯、串叶松香草、欧洲菊苣等。

冬季养鹅可以在早秋播种越年生牧草,如禾本科的冬牧70黑麦、多花黑麦草,豆科的苕子、紫云英、紫花苜蓿,以及胡萝卜等蔬菜。

冬季由于植物生长慢,往往需要补充青贮料。

春季牧草丰盛,上述的越年生牧草可以按禾本科牧草占6成,豆科牧草占4成的比例,于晚秋混播种植,每亩养四季鹅160只。

可以供给夏季高温期养鹅的理想草料,在较高管理条件下,亩载鹅量与春季相当。

秋季养鹅除利用多年生牧草外,还可以用南瓜、西葫芦等蔬菜补充。

此外,稻收后的遗谷、甘薯等都是养鹅催肥的好饲料鹅常见病的防治措施一、小鹅瘟该病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病鹅表现为精神萎顿、废食、下痢以及共济失调等症状。

一般出壳3--5天已发生,可以蔓延全群,1月龄以后的鹅一般不会发生。

典型的病理变化为小肠形成栓子堵塞肠道。

(二)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慢性型心外膜、心冠沟处有出血点,肠道有充血、出血。

(三)防治措施(1)疫区应在该病流行之前彻底消毒,尽量避免该病再度发生。

(2)发现疫情及时治疗。

磺胺类药物、喹乙醇及抗生素类药物都有良好效果。

一般用0.02%的复方新诺明拌饲料,再用青霉素、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基本可以控制该病。

三、鹅流行感冒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流感,主要发生于雏鹅。

大多是因为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小鹅受寒而感染。

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由于小鹅抗病力差,所以死亡率较高。

(一)症状病鹅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雏鹅打堆,流鼻涕,呼吸困难并摇头,甩头时鼻涕粘在羽毛上,羽毛会污湿蓬乱,病程一般为3--5天,死亡前严重下痢。

(二)病理变化皮下、肌肉出血,上呼吸道有呈半透明的渗出物,肺充血,心外膜有出血,肝、脾、肾淤血或肿大,常见有灰黄色坏死点。

(三)防治措施(1)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注意保暖,科学饲养管理。

(2)该病多发地可以注射灭活苗进行预防。

(3)病鹅群肌肉注射青霉素,口服磺胺嘧啶片效果较好,同时注意保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六、鹅虱鹅虱是藏于鹅体羽毛内的寄生虫。

虫体小,形状象牛身上的虱子。

虱的全部生活都离不开鹅体。

(一)症状鹅虱吸食血液及羽毛、皮屑,还会伤皮肤,造成鹅体发痒不安,造成鹅生长发育缓慢,消瘦,成年鹅产蛋量下降。

(二)防治措施(1)鹅舍要经常清扫,垫草常换。

鹅舍经常用0.2%的敌敌畏喷洒消毒。

(2)已有鹅虱的鹅可用0.5%的敌百虫粉剂喷洒羽毛中。

养殖鹅在夏季如何防暑鹅全身覆盖羽毛,绒羽浓密,加上蓄积较厚的皮下脂肪,决定了鹅耐寒怕热的生活习性.夏季,圈舍闷热,鹅呼吸加快,食欲减退,加之蚊蝇骚扰,肉鹅的生长育肥受到严重影响,蛋鹅也常在此时停止产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缓鹅的热应激.1.在圈舍内离鹅体2米左右的高处,用1.5厘米~2.5厘米厚的白色泡沫塑料板做一层天花板.塑料板的隔热作用可使圈舍温度下降2℃~4℃.8.中午高温时,将刚打上来的深井水用喷雾器对圈舍空间喷洒,或冲洗房顶和外墙壁,以加强散热.种鹅的夏季管理技术要点种鹅的利用年限一般为3~5年。

一般情况下,当种鹅在经过一个冬春繁殖期后,必将进入夏季高温休产期。

为了做到既降低休产期的饲养成本,又保证下个繁殖周期的生产性能,必须根据成年种鹅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进行饲养管理。

休产前期的饲养管理这一时期的工作要点是人工拔羽、种群选择淘汰与新鹅补充、逐渐减少精料用量。

一般地一只成年种鹅可拔羽绒200克左右,按目前每500克羽绒收入20元计算,1000只种鹅可增加纯收入8000元。

需注意的是,试拔大羽时,只有当羽根完全干枯了才可正式开始拔羽,拔羽前要禁食、禁水4小时,场地环境清扫消毒1次。

拔羽12小时内种鹅不得下水,以防感染。

种群选择与淘汰,主要是根据前次繁殖周期的生产记录和观察,对繁殖性能低,如产蛋量少、种蛋受精率低、公鹅配种能力差、后代生活力弱的种鹅个体进行淘汰。

为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和生产计划的连续性,还要及时培育、补充后备优良种鹅,一般地种鹅每年更新淘汰率在25%~30%。

饲养管理上,精饲料用量要在产蛋繁殖期用料的基础上逐渐减少。

饲养季节的选择要适当饲养肉鹅要考虑当地的气候、青草和水草等青饲料的生长情况,以及三麦和水稻收割的时间,以利于缩短饲养期,降低饲养成本。

做好进雏前的准备工作育雏舍要求温暖、干燥,保温性能良好,空气流通,无贼风,所以育雏舍要在进雏前半个月整修门窗及育雏设备。

进雏鹅前2天~3天,清扫育雏舍并用消毒药液消毒:墙壁用20%的石灰乳刷白消毒,有条件的地面抹上水泥,用2%的热火碱水或用5%的漂白粉混悬液喷洒消毒,密封条件好的育雏舍可熏蒸消毒,将水槽、饲槽、用具洗刷干净后搬入舍内封闭门窗,将室温升到20℃以上,相对湿度75%,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5克,福尔马林30毫升,密闭门窗熏蒸48小时,密封条件不好的育雏舍的饲料盆、饮水器等先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或洗涤,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垫料(草)等使用前在阳光下暴晒1天~2天。

同时还要准备好优质的饲料和必需的药品。

进雏前1天~2天,对育雏舍要预温。

育雏阶段雏鹅的饲料应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精饲料与青绿饲料的比例:10日龄前约为1∶2,以后逐渐增加青绿饲料的比例,10日龄后比例改为1∶4,精饲料应是全价饲料。

饲喂次数要少量多餐饲喂:0日龄~10日龄,每天喂6次左右(夜间喂2次~3次);11日龄~20日龄,每天喂6次(夜间喂2次),21日龄后,每天喂4次,随日龄增加,饲喂次数可递减,并且要注意供应充足饮用水。

做好保温和防湿工作保温温度对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育雏期间切忌温度时高时低,以免雏鹅患病,要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给其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

一般情况下,育雏温度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周29℃~26℃,以后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温度降到20℃以后就要靠自温,温度掌握要灵活。

防湿保持育雏舍清洁、干燥,每天进行一次彻底清扫(特别注意要及时清除粪便、垃圾和更换垫料)和消毒,消毒药可选用百毒杀、过氧乙酸、苛性钠、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水槽及用具要用2%苛性钠水溶液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以保证雏鹅的饮水、饲料清洁、卫生;同时,要防止鼠、蛇等敌害动物伤害雏鹅。

按免疫计划进行防疫接种要想提高育雏的成活率,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日龄,对无母源抗体雏鹅,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毫升~1毫升,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鹅,暂不注射高免血清,在该病高发区要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3毫升。

7日龄~10日龄,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0.5毫升(用5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在该病高发区,可直接注射小鹅腺高免三联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毫升~3毫升,并要及时监测鹅群抗体水平。

10日龄~14日龄,给每只鹅肌肉注射副黏病毒、鹅瘟二联油苗0.3毫升~0.5毫升。

60日龄,给每只鹅肌肉注射禽霍乱灭活苗1.0毫升。

对于预防细菌性疾病,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雏鹅流行性感冒等,可在0日龄~7日龄雏鹅的饮水中加0.02%的氟苯尼考、电解多维、0.1%的维生素C。

春季雏鹅安全高效管理要点刚出壳的雏鹅机体含水分75%左右,如果24小时内不给雏鹅饮水,雏鹅就会因严重失水而迅速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

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开始饮水,就不能无故中断。

有害气体管理雏鹅对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

当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每千克0.51毫克、氨气的含量超过每千克21毫克、硫化氢的含量超过每千克0.46毫克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伏。

如果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鹅则会出现眼角膜浑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

造成雏鹅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温较高、育雏舍通风不良、雏鹅饲养密度过大等。

引起雏鹅氨气和硫化氢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及时清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