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
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
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
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
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
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
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
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
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
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
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
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
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
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当时政治军事态势是势力较强的孙曹两家结成了联盟。
形势对袁绍很不利,而袁绍听说曹、孙修好就贸然兴兵伐曹,在战略决策上犯了极大的错误。
当时诸侯间,袁绍军事力量最强,拥冀、青、幽、并四州,粮草丰足,以七十多万大军向官
渡进攻曹操,而曹军仅七万军队,粮草缺乏。
曹操所面临的,如其谋士荀彧的所说,是:“以
至弱当至强”。
在这种情况下,仗怎么打呢?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写了双方的谋士都对这场战争的特点和斗争应对的战略战术,作了基本相同的分析。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
但利在急战。
若迁延岁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袁绍的谋士沮授分析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而败矣。
”如荀攸和沮授所言:在这场战争中,粮食是一个主要矛盾。
在战争中,审配向袁绍提出建议:“乌巢乃屯粮之所,必得重兵守之。
”袁绍却仅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终铸成大错。
而曹操军粮告竭,派人去许昌找荀彧措办粮草,路上被袁绍谋士许攸劫获。
其建议偷袭空虚的许昌,可一举而战胜曹操。
这本是绝好机会。
但
袁绍刚愎自用,认为这是曹操诱敌之计而不予采纳,并许攸是曹军奸细。
把许攸逼得投奔了
曹操,导致乌巢被烧,用人不明、谋略失当造成了这场战争的惨败。
在战争以曹胜袁败结束以后,小说有两句诗评论道:“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
可见在战争中谋略的重要。
作者对官渡之战的描写,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谁胜谁败上,而是把
重点放在表现战争的谋略上。
官渡之战的艺术描写,至少能给予我们两方面的思想启示:第一,统帅应当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曹操赢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政
治上的远见卓识。
第二,军事统帅在一场战争中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袁绍其人多谋
少决、外宽内忌,这些缺点造成其在优势尽占的情况下的大败。
彝陵之战按时间顺序是在赤壁之战的后面,但彝陵之战与官渡之战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便于
对比,提到前面讲,两战都是以弱对强。
在荆州之战中,关羽被孙权杀害,孙权占领荆州后
刘备无论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
但攻吴这个决策违背了三顾茅
庐时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联吴抗曹的基本路线。
并且因其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准
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忙发兵是彝陵之战失败的主因。
刘备攻吴前,诸葛亮、赵云等都曾劝谏。
赵云甚至很尖锐地指出:“汉贼之仇公也(指对曹操),兄弟之仇私也(指对孙吴)。
愿以天下为重。
”这里赵云劝谏有从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的战略眼光,但刘备执意伐吴,此时的刘备与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一样刚愎自用。
而刘备的战术失败是次因,东吴都督陆逊采取防守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
因当时天气闷热,刘备将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
陆逊突
然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
夷陵之战对蜀汉来说大损国力并失去了有重要战略位置
的汉中与荆州,才导致了了后来诸葛亮几十年多次伐魏无功而返。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
小说用了整整八回书的
篇幅来描写这场战争。
首先用了两回书来写孙刘联盟的缔结,这两回书写出了一场尖锐紧张
的外交斗争。
这场外交斗争是孙刘一方在这场战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这两回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智激孙权所表现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当时孙吴
内部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意见相持不下,而主帅孙权犹豫不决。
诸葛亮过江的目的就是说服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
但他采用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基于对孙权
的了解,诸葛亮确定的办法是:“只可激,不可说”,故意劝他投降曹操的方法,来激发起孙
权不甘心投降一面;而在孙权基本上下定了抗曹的决心以后,才具体地向他分析了曹军远来
疲惫、北军不习水战和荆州民众不拥护等重大弱点,以帮助他正确认识形势,进而坚定他抗
曹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
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战争本身,而且对战争的进
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双方的斗智就围绕着这个基本矛盾展开。
曹操针对军队不习水战
的弱点,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任水军都督训练水军。
周瑜在前线视察中发现了曹军的水
寨深得水军之妙而大惊,决心除掉蔡瑁和张允。
这就有了第45回写“群英会蒋干中计”,结
果因蒋干盗书而曹操中计,误杀了蔡瑁张允,在军事上遭受重大损失。
虽然小说是用从容之
笔写出的,内容也只是老朋友见面时的宴饮和抵足而眠,但细读来处处杀机。
而周瑜和诸葛
亮两人制定的火烧战船之计,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由此引出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阚泽下书等一系列斗智、斗勇等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庞统授连环计,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
船连结在一起,被东吴一把火将其全部烧光等等。
经过以上波澜层迭、曲曲折折的描写,已经多方面、多层次地写出了双方强弱优劣的转化过程,因而到“三江口周瑜纵火”,战斗正式打响前,这场战争就已经写得差不多,而无须作者
多费笔墨了。
由上面的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三大战役有其相同的一面,如前所说就是:都是以
弱对强,在战争中都用了火攻,战争的过程都发生了强弱的转化,而最后都是以弱胜强。
但
又有不同之处,战役的具体矛盾不同:官渡之战的主要矛盾在粮草,火烧的是粮库;彝陵之
战的主要矛盾是军队的劳逸问题,火烧的是七百里军营;而赤壁之战的主要矛盾,是北军不
习水战,火烧的是战船。
而且由主要矛盾引出的指挥员的有关活动也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大战役,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真实生动地揭示出战争的客观规律,
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的深刻之处。
同中见异,说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丰富性,不是千篇一律;写出了客观
规律,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
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
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
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
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还有更为丰富复杂的一面。
符合和体现兵法是一个方面,在战争的斗智中,有时还有有意违背兵法,或者说是对兵法灵活运用的另一面。
这同样表现了战争指挥者的高度智慧。
参考文献
[1]罗贯中著《三国演义》
[2]裴松之《三国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