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优秀10篇)语文评课稿篇一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
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
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
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
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
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篇二听《和时间赛跑》:总的感觉是老师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体现了真语文的特点。
一是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比如写字词让学生分析比划笔顺,找出段落词语,分析课文,从原因、怎么、意义和几个写法角度分析,这都是语文的基本内容。
二是这个班的学生谦词敬语使用得特别好,不仅问候老师,每次答完题都说,我这样答对吗或可以吗等等。
三是这个班的学生说话的冲动特别强,足见老师平时对他们的训练和鼓励。
这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还可以更“语文”些,也就是说,更加自觉地用语文的办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比如,如果把这篇散文的哲理性再深刻分析透,特别是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对启发思维和分析作者深意都会有帮助。
还有,为什么不从这篇课文的课题入手,说:我们平时都是和同学赛跑或和其他动物赛跑,你想过和时间赛跑吗?如此提问引入话题,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告诉学生修辞知识。
语文评课稿篇三聆听了迟xx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
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
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
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
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篇四1.十年磨一剑!真实的课堂更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及语言功底,3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不仅对于参赛教师是一种考验与砺炼,而且对听课教师也是一种心灵的冲击,它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更多的思考。
2、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2.罗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不同,文体的不同,三个事例的不同,再引导学生找出三个事例共同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逐个突破第一个事例中的'各个问题,适时地拓展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理解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议论文的特点。
3.罗老师的课堂是扎实高效的。
对文本的把握到位,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使本篇课文重难点上的突破水到渠成。
这是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其次,课堂上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
从论点出发,通过自主探究,梳理出三个事例,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老师的点拨是有效巧妙的。
本课中,老师巧妙地穿行于文本与学生之间,起着非常好的连接引导的作用。
在对第一个事例的学习中,老师并没有扮演牵引者灌输者的角色,通过设疑,采访,自主解疑等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末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法,这是学法上的点拨,相信今后孩子在学习议论文时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董丽菡)4.《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这是我听了罗城老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想到的。
议论文文体的把握和拿握实属不易,不小心就囿于枯燥无味,因此,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至少要用五十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五十篇课文。
罗老师从问号和感叹号入手引入课文,引导从例子中和作者一起走发现之旅,在创造性的运用中获得辩证的思维和活用语言的能力。
建议对“司空见惯”的学习可联系生活实际。
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引导学生想象教授如何进行研究。
地点,时间,反复研究。
补充提供谢皮罗教授的研究资料,师模仿采访,引发思辩。
我认为罗老师在明辩和笃行两方面还可进行拓展,宣传科学精神,鼓励探究。
作者思有路,有路识斯真,老师还是应该抓住提出论点,如何论证,学习运用处多下功夫,见微知著。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篇五听《七子之歌》:总的感觉是老师在努力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但是针对不同体裁如何教学以体现真语文理念值得研究。
一是教师用小讲堂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的特点。
二是教师指出“七子”是拟人的写法,强调澳门的澳和香港的港字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语文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七子之歌是一篇诗歌,而且是一篇很优秀、小学语文教材不多见的几篇情感真挚而浓烈的诗歌。
老师为什么不在音乐的辅助下,先声情并茂的朗诵呢?写澳门:“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
乳名,叫我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感人啊!再如,写香港:“母亲啊,我哭泣嚎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如此感人的诗句,还从字词入手,显得太平淡和乏味了。
我以为,真语文不是不要感情,也不排斥声光电等辅助手段,关键是要有真感情,关键是要以声光电为辅。
我们设想,如果这样开头:“同学们,假如你的东西,被人夺走,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一定会大喊大叫!假如你的国家的东西被别人掠夺走,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反抗,而诗人则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情————诗的语言来表达。
”(音乐起,进入《七子之歌》的朗诵。
)这首诗在这个时候用声光电辅助朗诵,学生学习和感受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语文评课稿篇六1.胡老师作为新老师,刚上讲台,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完整地完成了此次公开课。
整体上课的脉络清楚,以朗读为主,把握了《春》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的特点,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体味春天之美,把握作者描写的方法。
胡老师可能是有点紧张,但神态自若,语言清晰,举止大方。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次上公开课,什么情况的都有,能这样,已经不错了!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读的主要方法是科学的。
但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读?”我个人认为,读的方法如果运用的不好,就会使整堂显得呆板平叙,很难有亮点或高潮。
如果运用得当,也是也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要注意的形式性。
可以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整体读、老师读,听配乐读,也可局部读、整体读。
尽量形式多一些。
其次要注意每一次读的目的性,即每一次叫学生来读,老师一定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是让学生解决生字词,可以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也可以是让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
总之,不可盲目叫学生,甚至是用读要打发时间。
再次要注意读的反馈与点评。
学生读的好,老师要讲出好在哪里,甚至可以让这个学生把读得特别好的地方再读一遍,让其它同学感觉一下。
学生读的不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点评,可以老师自己点评,甚至老师范读一下。
如果我来设计,可能会这样:1.让一个学生(成绩差一点的)读全文,解决字词、课文主要内容问题。
2.让一个学生来读重点要讲的一段,读完后提问:写了什么对象?所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修辞)去写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可以多讲一些。
再让学生用相关的修辞造句。
讲完这一段后,再让一部分学生来读,回味一下。
3.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春风图、春雨图之类的来讲读,读出感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当然文章千般教,每人方法异。
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抓住一个基本线:“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什么情感”。
老师都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明白。
语文评课稿篇七在本次党员示范课活动中,XX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课,聆听了这节课的老师都能感受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教学过程也是步步深入,紧凑、扎实。
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中之重,X老师的这节课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完成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我想这堂课为低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起到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作用。
本节课有一下几个环节让人印象深刻。
1、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张衡,学生在汇报资料时,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张衡的了解也非常全面,这一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属不易,透过学生的表现,也让我看到了李老师平时对学生语言表达及收集资料能力的训练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