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瘤内钙化和向心性强化,提示血管瘤。

即使我们说影像上脾脏血管瘤类似肝脏血管瘤,但是相比于肝血管瘤,脾脏血管瘤多不典型,比如:T2WI上信号不够高,增强时也未必能见到类似肝血管瘤的动脉期结节状强化并逐渐向内填充的典型影像表现。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可见到4种脾脏血管瘤的强化方式:1、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后逐渐减退,但始终保持相对高密度/高信号;2、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填充均匀;3、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随时间延迟逐渐填充,后完全或不完全填充;4、动脉期边缘强化,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扫描仍未完全填充。

脾脏较小的血管瘤,T2WI高信号,DWI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动脉期即完全填充。

脾脏血管瘤,动脉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最后均匀强化。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但是始终未均匀填充,只能看到强化后期低密度/低信号区较前稍缩小。

血管瘤伴血栓形成,边缘隐约可见不均匀强化,始终未向内填充,但是平扫时边缘的高密度钙化对于血管瘤的诊断具有强烈的提示意义。

脾脏的血管瘤很容易伴有出血、血栓形成。

点击图片可放大T1WI低、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这样的脾血管瘤属于比较典型的了,容易诊断。

较大的血管瘤中心区域常常可见更高信号或者CT上更低密度的区域,这是由于较大的血管瘤容易合并囊变。

较大的血管瘤也容易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信号可不均匀。

上图脾脏血管瘤,T1WI及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

小结:脾血管瘤,影像表现类似于肝血管瘤,但影像多无后者典型,T2WI没有后者那么高,强化也可以不典型。

渐进性强化、较大病灶CT上中心更低密度或MR上中心更高信号、看到瘤内钙化等倾向本病。

3、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是起源于脾脏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分为囊性淋巴管瘤、毛细淋巴管瘤、海绵性淋巴管瘤。

CT上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脾脏内实质内或被膜下单发或多发囊性低密度灶,为水样或略高于水样密度,边界清楚,但外形不规则,常有分叶,其内多见分隔,囊壁及分隔较少钙化。

增强扫描边缘及分隔强化。

也可表现为薄壁单发囊性低密度灶,没有明确分隔,囊壁轻度强化。

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CT 表现平扫多为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或模糊均可,伴有分叶,病灶边缘及分隔有强化,持续至延迟期,而内容物没有明显强化。

在极少情况下,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状淋巴管瘤可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实性或囊实性病变,需要鉴别其他实性占位。

组织学上淋巴管瘤明显强化的区域并没有真正的实性成份,而是对应红髓大量纤维基质中的扩张血窦,其内对比剂潴留,导致淋巴管瘤呈现强化。

其强化特点为持续性、渐进性高强化。

脾脏占位的延迟期高强化也提示病变为良性,可鉴别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淋巴管瘤在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如果囊内合并有出血或较多蛋白成分聚集,可以为高信号。

在T2WI 呈高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

囊状淋巴管瘤边界清晰,T2WI 为极高信号,增强后边缘可有轻度强化。

对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边界常常欠清晰,T2WI 呈不均匀较高信号影,中央信号高于边缘。

增强后动脉及门脉期均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边缘强化呈等信号,病灶中央不强化。

脾脏多发囊性占位,边缘分叶状,增强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

分叶状囊性占位,类似花瓣样的改变,很典型的脾淋巴管瘤。

MR上呈T1WI低、T2WI高信号,内见多发分隔。

典型的脾淋巴管瘤常容易诊断,有时需要与脾脏包虫囊肿、囊性转移瘤、脓肿、结核等鉴别。

脾包虫病的特征表现为大囊内可见子囊,囊壁多伴有钙化,且囊内间隔及囊壁没有强化或轻度强化。

此外,囊内出现破碎的膜样结构是较特异的征象(“水上浮莲” 征)。

患者一般多合并肝包虫病,且临床上有流行病接触史。

脾结核的表现为较低密度病变,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较液体 CT 值为高,少数病变可有环形强化,存在既往结核感染则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多发点状钙化,且多伴有其他腹腔脏器的结核浸润。

脾脓肿一般为多发,少数为单发,病变大小不一,壁比较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周围组织水肿,密度及强化减低;临床上,有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特征。

脾转移瘤多有原发病史,环形强化,部分可有牛眼征。

当脾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同时合并发生时称为血管淋巴管瘤,此时影像上不容易与血管瘤区分,我们可以统称其为“脉管瘤”。

肝脾同时发生的血管淋巴管瘤,T1WI序列示肝脏内巨大囊性混杂信号影,病变下半部分呈高信号,脾脏内病变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序列示肝脏内病变呈均匀高信号,脾脏内病变呈混杂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呈周边及囊内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病变周边及囊内分隔持续强化;延迟期肝脏囊性部分未见强化,脾内病变强化程度增加;冠状位延迟扫描可见肝内病变外突,部分位于腹腔内。

影像上与脾脏血管瘤难以鉴别,都有填充式强化。

小结:典型的脾脏淋巴管瘤呈分叶状,CT低密度,多伴有分隔,增强边缘及分隔强化,MR上T1WI低信号,有出血及蛋白时可呈高信号,T2WI高信号、见低信号纤维间隔,增强扫描类似CT。

4、脾血管肉瘤脾脏血管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为恶性血管内皮瘤或内皮肉瘤,多见于成人。

影像上,脾脏增大,可见多发或单发的占位,边缘不清,CT为稍低密度,MR为T1WI稍低、T2WI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有慢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时T2WI也可为低信号,DWI表现为弥散受限,呈DWI高信号、ADC等低信号。

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度或明显不均匀环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渐进性强化,影像表现类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的强化多较血管瘤明显。

部分可见合并肝及其他远处转移。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上图,脾脏增大,其内不规则占位,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更高信号坏死灶,病灶弥散受限。

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延迟扫描逐渐填充式强化,类似血管瘤。

但是血管瘤弥散不受限,T2WI也比这个更高。

脾脏血管肉瘤合并瘤内多发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小结:脾脏血管肉瘤为脾脏恶性肿瘤,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比如弥散受限。

影像表现与血管瘤有类似之处,比如都可以填充式强化,但血管肉瘤边界多不清楚,信号多不均匀,瘤内更易见到出血,也没有血管瘤的亮灯征,强化多不规则。

有时可见到合并肝转移。

5、脾错构瘤脾脏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样病变,由正常的脾髓组织异常构建而成。

根据成分不同分为四型:红髓型、白髓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以红髓型多见。

红髓型主要由失调的脾窦构成,白髓型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混合型中红、白髓成分比例较为接近,另外脾脏错构瘤常合并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当病灶内的纤维组织超过其它成分时则属于纤维型。

脾脏错构瘤CT平扫示肿块呈等或稍低密度,位于脾内或包膜下,当病灶密度接近正常脾实质时不容易发现。

病灶位于脾包膜下者有时仅表现为脾脏轮廓的改变,少数伴有钙化和或脂肪组织,含钙化和或脂肪组织的肿块为脾脏错构瘤的特征性CT表现,钙化形态多样,典型者可为爆米花样钙化。

动态增强扫描,脾脏错构瘤的强化方式由于组织类型和病理基础的不同有多种类型:动脉期大多数表现为弥漫性不均匀轻度强化及病灶边缘斑片状强化,少数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上述三种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病灶密度趋于均匀;延迟期,大多数密度接近或稍高于正常脾实质,仅少数低于正常脾实质。

极少数以囊性或钙化为主的病灶可无明显强化。

极个别病例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均可呈等密度,容易漏诊。

MRI扫描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信号或不均匀低或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或早期均匀/不均匀强化、延迟持续强化,延迟期密度(或信号)接近或稍高于正常脾实质,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假包膜,尤其是MRI扫描T2WI表现低信号,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的诊断。

典型的错构瘤钙化。

平扫信号以及各期强化与正常脾脏接近,这是比较典型的脾脏错构瘤。

T1WI、T2WI示不均匀T1WI等低、T2WI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病灶随着时间呈渐进性强化.尽管强化方式与血管瘤有相似,但是T2WI低信号具有特征性。

图1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较清,周围有假包膜(箭)图2多发病例,CT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期示病灶轻度强化呈低密度(箭)图3~5为同一病例图3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边缘斑点状轻度强化(箭)图4CT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示病灶不均匀强化,呈等低密度,中心见斑片状低强化区(箭)图5病理图片由排列紊乱的裂隙状的血窦样腔隙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基质内分布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纤维组织HE×100图6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呈低信号(箭),信号稍不均匀,边界清图7,8为同一病例图7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箭)图8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信号较为均匀并稍高于周围脾实质(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