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地佛教大发展与传播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依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屠浮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史称这一佛教初传历史标志为“伊存授经”。
1998年时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东汉明帝与永平七年(64年)派蔡愔,秦景西行求佛经。
蔡愔等偕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驼佛经等至洛阳。
永平十一年(68年)嫩(去掉女字旁)建白马寺供西僧寓此译经。
史称这一事件为“永平求法”,与“伊存授经”同为佛教初传中国的两大历史事件。
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
近代汉地佛教,除少数律寺(律宗)和讲寺(天台宗)之外,几乎都是禅宗丛林。
而禅寺中绝大多数属临济宗,少量属曹洞宗,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在修持方面,禅僧又都“禅净双修”,禅宗净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简述道教大产生与发展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东汉末年,即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正一盟威道,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俗称五斗米道。
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
道教形成很多教派,概括的说可以分为符箓派道教和丹鼎派道教。
丹鼎派道教内部又分为外丹派道教(重在炼制服食“延年益寿金丹”,“长生不老药”)和内丹派道教(重在修炼道教气功“内丹术”)。
因金丹效果不佳,宋代以后外丹派道教逐渐衰落消亡。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金初创立)与正一道(元代形成)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官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地区。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大特点()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原料,满足实际使用功能的需要,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实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采用框架式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由于墙体隔断只起维护作用,并不要求承重,所以有些可以移动或拆除,是室内空间的大小,形状可以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
()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轮廓均由基座,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单组形式的组群。
布局原则有几点:1、内向含蓄2、多层次3、均衡对称()创造都栱结构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运用彩色装饰手段,为延长木结构的使用年限,在木结构的图油漆。
春秋时期,建筑上已有彩画。
简述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中国人口的分布,一般以瑷珲----兰州----腾冲线为界,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在少数名族聚集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
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因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这种居住格局是经过几千年民族人口的迁移,游徙,调动而逐渐形成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处于国防要冲,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种分布格局决定了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和少数名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密切联系。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经开始利用那个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圈定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还挖池筑台,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做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汉代后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并开始形成以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的风景是园林的造园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皇家园林极为兴盛,私家园林也日趋繁荣。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
私家园林和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
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简述皇家园林的基本特征: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一半多选择真山真水;汇天下美景于一园,可谓南北景色,兼收并蓄;理水模式,一池三山;集处理政务,朝贺,居住,看戏,游园及观赏于一身,功能齐全;建筑厚实稳重,色彩富丽堂皇;分工明确,均由宫殿区,生活区和游览区组成;开敞封闭,因地制宜。
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央管制的变化与发展秦汉: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为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
汉武帝时期:扩大了内廷权力,外朝的权力被削弱,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隋唐:确立了三省六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设置宰相掌行政,枢密使掌军务,三司掌财政,相互牵制。
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
明代:废丞相。
明清:设内阁,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程,陵号,年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先皇驾崩后,新帝要去太庙奉祀,追尊先帝为“某祖”或“某宗”并被刻在神牌之上,这种死后神主奉祀于太庙的称号为庙号尊号:对皇帝,太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的颂扬,尊重性的称号。
全称:古代帝王的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陵号:皇帝死后所葬陵寝的名号年号:某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明清科举科举考试从下至上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获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考试合格取得秀才合格。
参加乡试中榜的称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中榜的称贡士。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皇帝主考。
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1. 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2.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3.虚实结合,浓淡相宜。
4.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大历史沿革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自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人们少了砖瓦,建了石建筑。
万里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转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
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渐趋向定型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规模一般比唐朝小,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建筑方式绚丽而多彩。
元朝是中国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
塔及伊斯兰教礼拜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砖的数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
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采取已经的办法才能是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在园林入口处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市,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旧为大宏寺明正德间多次易主,几经兴废。
现园体为清末规模,由中(拙政园)、西(补园),东(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
面积约5.2公顷。
中部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水面约占五分之三,为全园精华所在。
西部补园,面积约0.8公顷,建筑以南端的鸳鸯厅最大,北半部称36鸳鸯馆,南半部称曼陀罗花馆。
园东部为1955年在归田园居旧址上重建。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
一般一年一次,每次一日至数日,多在生出肥壮季节进行,农历七八月。
那达慕大会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相传始于汉代王昭君出塞时,草原人民的盛大欢迎活动。
早期会上,只有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
后渐有说书歌舞下棋等。
旧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然后在开展文体活动。
此外还举办各种展览开展贸易市场。
各户相邀做客,共庆佳节。
歌圩节该节日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为其数天。
自宋至今,聚众对歌,称为,歌得土于市。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群众性的歌唱和社交活动,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
擦尔瓦彝语称瓦拉或瓦拉勃。
滇,川大小凉山彝族男女,所着的披衫,用羊毛织成白青灰三种颜色。
擦尔瓦的形式有流苏和无流苏,制成一条披衫往往需要数月至半年不等。
无论男女老少,中年披着擦尔瓦。
白天用于抵御风寒,夜晚做被盖。
四谛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
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
四谛亦称作四圣谛,即苦,集,贝,道。
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贝,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覆斗方土一种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
褚巴藏袍,其为藏族门巴族的主要服饰,多以氆氇缝制,多黑色,赭红色和本白色。
右衽,斜襟,中系腰带,内衬长袖短褂。
男子穿着特别肥大,束腰后腰际成兜囊,用以装物件。
一般袒出右臂以利动作,天热时则袒出上身,将两袖系于掖腰间,夜晚可充被盖。
泼水节泼水节俗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帛,阿昌等民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西部和南部。
它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
另据传说,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去为人间谋福利儿用计杀死魔王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位于西藏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
罗布,藏语意为宝贝,林卡,藏语意为园林。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达赖七世格桑颇章宫殿在此消夏,理政,举行各种庆典。
以后成为达赖的夏宫,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营建最精美的园林。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
远古天地开辟之前,宇宙只是混混沌沌一团气体,盘古生在黑暗中,不能忍受,用神斧将一团混沌劈开来,轻者上升为天,浑浊着下降为地。
大禹治水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洪水为患,禹确立了一条与其父“堵水”相反的“疏水”策略,即“治水须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异的方法。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是殷商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为“阴虚文字”“殷契”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还制造出了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藏传佛教印度密乘佛教与藏族群众聚居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