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词40首赏析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
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
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
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
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
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
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
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
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
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
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
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贞观为了汉槎,于康熙十五年求助性德.未获许.1676的冬天,必是一个让贞观倍感寒冷的冬天.在寄身的北京千佛寺,一个令众多中国文化人伤心并为之奔走的词作在这悄悄写成!这是以词代书的真情流露,这是浓挚交情的泪花弹落.容若读后,声泪俱下,"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这一诺,真让人荡气回肠.也有了容若的这首词!容若是细心的.他在和贞观的交往中,是把自已自觉的纳入和贞观的平等.不以地位,身份让梁汾稍有不适.故"德也狂生耳",我和你一样,都是为世人另眼的狂生,仅此一句,一下子拉近了和贞观的地位之悬殊,为下面的感情交流铺垫了很好的基础."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虽然我家和乌衣巷口夕阳斜的王谢两家一样,富贵难敌,但是,那和我的本愿有什么关系,我是偶然间,受命于命运,其实,素衣缁尘,世间的污浊有谁能以逃?容若再次对贞观说,你不必在意我的出身,我只在意和你的相见恨晚."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有酒惟浇赵州土,直接用的是李贺<浩歌>诗的句子,都是说的平原君的故事.容若用这个典故,再向贞观表明心迹:谁能理解我对如李贺,梁汾怀才不遇的心痛?"不信道,遂成知已",容若真的是没有想到,贞观能和他交纳为知已,两人的相知是非常珍贵的."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阮籍是青白眼.对知已是青眼相向,对俗子则迎以白眼.容若行笔到此,将他和贞观的感情再向上一推,都是有为之年(容若22,贞观年方四十),都是有为之人,两人惺惺相惜,各为推重,但是,面对现实,顿有英雄泪之感.较之杜甫"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境界又有不同,早化之杜诗,实是百尺楼头.难怪<词苑丛读>评此词为"词旨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轩".确是的评!容若无话可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凄凉的心境和月凉如水正巧是一幅画面."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高歌酣饮,吟唱击节.贞观,举起你的杯子,碰碰,且把许多的事放一放,你的痛就是我的痛,我的痛你也心知,淋漓尽致的大醉一次又有何妨?"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古今有多少人不都是在别人的嫉妒中过来的?屈子有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容若存世只有31年.他的心早伤,他走的时辰有没有更多的想起朋友,我不太知道.贞观倒是为了容若帮他而有所评:"洎谗口之见攻,虽毛里之戚,未免见疑于投杼.而吾哥必阴为调护"."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过去的事不要太在意了.容若何尝没有过诸多烦恼,又何必不能释怀?"寻思起,从头翻悔".细细想来,两人之成为知已,实是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实是有更多的感喟,实是有更多的泪要流,实是有更多的酒要饮.所以"一日心期千劫在".以心相许,只是一刹,只是一个感应,只是一个想互的期许,可是,这种交情却是过命的,是一世受用的."情至此,非金石所能比坚"."然诺重,君须记".说了这么多的话.我的泪又被这六个字打的再上衣襟!哎~!不说也罢.说了伤心!据说,康熙读了容若是词,激赏之.然,怪其不懂事.再读了梁汾的词,才觉得容若的意思.有点怜惜他.终觉梁汾只是文才而已.其实,没有康熙的通融,想从宁古塔让人回来,不易!宁古塔有好故事.不比十二月党人流放西伯利亚的少.只是国人更喜欢说老外.自由思想是没有国界的!只是我们中庄子的毒太深罢了!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摘自《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释】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亦可通。
【讲解】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
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
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
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
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
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
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辑评】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
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
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