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言大学郑贵友第一章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学二、语法单位三、句子成分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词类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一、定义二、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手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子成份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心语八、独立语第五章单句一、基本概念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非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二、歧义的种类(1)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一、复句的含义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广义的并列关系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广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八、复句的紧缩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
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
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
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①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灯泡毁坏了/报账了)②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
(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1)什么叫非主谓句?(2)非主谓句有几种?(3)什么叫独词句?(4)什么叫无主句?(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7)什么叫歧异?(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一)同音造成的歧义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
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
如: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
(治/致)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
(终/中)③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
(礼/理)④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
(对/队)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
如:①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②我说不好。
(bu/bù轻声与否)③他想起来了。
(qilai/qilái 轻声与否)④他吃了饭才走。
(cái/cái 有无重音)二.歧义的种类(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②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③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第六章歧义分析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
(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②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③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二.歧义的种类(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①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②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二.歧义的种类(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指的是一种句法结构之中包含有几种语义关系,这种隐含于同一种句法关系之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看见的人有哪些?(动作+施事/动作+受事)②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他总共切了五块肉。
(动作+结果:把肉切成五块动作+受事:把五块肉切小)②那人刚才问谁?(动作+内容:问有关谁的事情动作+对象:向谁问)③我们准备选班长。
(动作+目的:选出班长来动作+受事:选班长作X)④村长罚他砍树木。
(动作+原因:因砍树而罚他动作+内容:让他砍树作为对他的惩罚)3.主+谓:一个主谓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有两种情况。
(1)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动作行为动词语的主语有时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从而造成歧义:①他今天手术,不能来了。
(施事+动作:他给人作手术受事+动作:给他作手术)②他上课去了。
(施事+动作:他讲课对象+动作:他听课)(2)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一般的人和事物也可以由于其主语语义角色的不确定而造成歧义:①这个人恨死我了。
(施事+行为:这个人恨我对象+行为:我恨这个人)②这姑娘看得他脸都红了。
(施事+动作:姑娘看他,他脸红对象+动作:他看姑娘,他脸红)4.联合短语A和B:一个联合短语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联合结构的内部的几个项目之间在语义上关系是有差异的:(1)有的是加和关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属于并列关系的A、B不能分列。
如:(A+B)的C≠(A的C)+(B的C)(2)有的是可分列关系——在特定句法环境下,属于并列关系的A、B可以分列。
如:(A+B)的C=(A的C)+(B的C)下边是两个实例:①大家正在讨论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大家正在讨论有关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加和关系)→大家正在讨论老王的事情和老张的事情。
(可分列关系)②妈妈正在讲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妈妈正在讲关于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加和关系)→妈妈正在讲星星的故事和月亮的故事。
(可分列关系)很明显,两种语义结构之下的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即有歧义的。
二.歧义的种类(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有时,构成一个句法结构的词语及其顺序在表层上都是清晰的,但在构成的句法结构内部却可能隐含着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又影响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歧义。
因此,所谓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词语排列顺序构成的某个句法结构内部隐含着不同的句法结构层次造成的歧义现象。
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比较复杂,这里以句法搭配的格局为出发点做一些介绍。
歧义条件:在语义上,定语和两个名词都能构成定中关系,且名1和名2也有定中关系。
例如:①三个幼儿园的孩子→三个(幼儿园的孩子)(定+中:三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三个幼儿园)的孩子(定+中:属于三个幼儿园的孩子)②彩色铅笔盒子→彩色(铅笔盒子)(定+中:彩色的铅笔盒子)→(彩色铅笔)盒子(定+中:彩色铅笔的盒子)歧义条件:名1和名2可以有并列关系,名1、名2都可以和名3构成定中关系。
①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定+中: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定+中:江苏全部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②老张和老李的上级→老张和老李的上级(定+中:老张的上级和老李的上级)→老张和老李的上级(定+中:老张以及老李的上级)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同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
如:①看比赛的孩子→看(比赛的孩子)(动+宾:看望比赛的孩子)→(看比赛)的孩子(定+中:孩子看比赛)②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动+宾:猎人的狗死了)→(咬死猎人)的狗(定+中:狗咬死了猎人)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
比如:①拉长的绳子→拉(长的绳子)(动+宾:拉动长绳子)→(拉长)的绳子(定+中:拉长了的绳子)②听不清楚的音乐→听(不清楚的音乐)(动+宾:听着音乐,音乐不清楚)→(听不清楚)的音乐(定+中:不能听清楚的音乐)歧义条件:前边的动词可以带主谓短语作宾语,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和前面的“动+名”整体构成主谓关系。
如:①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动+宾: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主+谓: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②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动+宾: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值得怀疑)→(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主+谓:怀疑他的观点这件事还缺乏证据)歧义条件:动1可以带名1作宾语,也可以带“名1+动2+名2”共同充当的宾语,同时,名1既可以作动1的宾语,又可以作动2的主语。
如:①批评老张表扬小李→批评(老张表扬小李)(动+宾:老张表扬小李该批评)→(批评老张)(表扬小李)(联合:批评老张,表扬小李)②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动+宾:理解了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件事)→(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联合: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中间的名词或代词可以充当前边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和后边的宾语发生定中关系。
如:①喊他哥哥→喊(他哥哥)(动+宾:喊他的哥哥)→喊(他)(哥哥)(动+双宾:称呼他为“哥哥”)②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动+宾: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动+双宾:问那个陌生人,问姓什么)歧义条件:介词和名1以及“名1的名2”都可以发生介宾关系,同时,名1和名2有定中关系。
如:①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介+宾: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关)→(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定+中: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故事)②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介+宾:对于售货员提出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定+中: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二.歧义的种类(七)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同一结构层次中包含不同的语法关系也可以造成歧义现象,即:由语法关系的差异造成的歧义现象的内部情况也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