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赤壁赋》全解+测试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 :《赤壁赋》全解+测试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古诗文复习:《赤壁赋》全解+测试题赤壁赋1苏轼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4客,诵明月之诗5,歌窈窕之章。

少焉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7之间。

白露8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9,凌万顷之茫然1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14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15,击空明兮溯流光16。

渺渺兮予怀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

”客19有吹洞箫20者,倚歌21而和之22。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4。

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0,东望武昌3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2,此33非孟德之困34于周郎35者乎?方36其破荆州37,下江陵38,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9,旌旗蔽空,酾酒临江4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1,侣鱼虾而友麋鹿4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43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49,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1,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3。

”客喜而笑,洗盏更54酌。

肴核既尽55,杯盘狼籍56。

相与枕藉乎舟中57,不知东方之既白58。

1.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著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同年写过一篇《后赤壁赋》,因此人们常把此篇称为《前赤壁赋》。

此赤壁为黄冈赤鼻矶,并非赤壁之战的赤壁(今湖北赤壁)。

2.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干、支按顺序配合,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3.既望:“望日”后一天,一般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4.属(zhǔ):劝请。

5.明月之诗:与后文的“窈窕之章”均指《诗经·陈风·月出》一诗。

这首诗写月下怀人的感情。

第一章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极言体态柔美的样子。

6.少焉:不久,一会儿。

7.斗(dǒu)牛: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

8.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9.纵一苇之所如:意思是听凭小船所往,而不加拘束。

一苇,一束芦苇。

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这里代指小船。

10.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浩渺无垠的江面。

凌,越过。

茫然,浩渺无垠的样子。

11.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乘风遨游。

冯,同“凭”,乘。

虚,指太空。

御,驾。

12.不知其所止:不知道(船)将要漂向何方。

13.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尘世,独立于长空,飞升而成为神仙。

羽化,指飞升成为神仙。

14.扣舷而歌: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扣舷,指敲船舷打节拍。

15.桂棹兮兰桨: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16.击空明兮溯流光: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

空明,指月光下澄明的江水。

流光,是江面上浮动的月光。

17.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意思是“我的思绪十分悠远”。

渺渺,悠远的样子。

18.望美人兮天一方:遥望美人,(她)在天的一方。

美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19.客:指和苏轼同游的人。

一说为苏轼虚拟的一个人物。

20.洞箫:吹孔气鸣乐器,管乐器的一种。

21.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22.和(hè)之:(用洞箫)随歌声伴奏。

和,应和。

2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

2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尾声)婉转悠长,如同细丝绵延不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

幽壑,深谷。

26.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泣,这里指“使……泪下”。

嫠妇,寡妇。

27.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指忧愁凄苦的模样。

28.正襟危坐:整了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正襟,整理衣服。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30.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1.武昌:今湖北鄂州。

32.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山水相互环绕,一片苍翠茂盛。

缪,同“缭”,盘绕、围绕。

33.此:这个地方。

34.困:受困。

指曹操被周瑜围困败于赤壁一事。

35.周郎:指周瑜。

36.方:当。

37.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向南进攻荆州,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其子刘琮(cóng)降曹。

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38.下江陵:刘琮投降后,曹操又在当阳击败刘备,进军江陵。

下,攻占。

江陵,荆州首府。

39.舳(zhú)舻(lú)千里:战船千里相连。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指首尾相连的船。

40.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他)面对着长江斟酒(畅饮),横握长矛吟诵诗歌(所吟即《短歌行》)。

酾酒,斟酒。

槊,长矛。

41.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或“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

江渚,江中小洲,亦指江边。

42.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43.匏(páo)樽:葫芦制作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44.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蜉蝣,小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据说朝生夕死。

45.知不可乎骤得:(我)明知这种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46.托遗响于悲风:只好把这种无奈寄托于箫声,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出来。

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实际并没有流去。

未尝往,江水奔流,前去后来,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4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的变化。

盈,满。

虚,缺。

卒,最终。

消长,消减和增长。

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将,这里表示假设。

50.曾(zēng)不能以一瞬: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曾,竟。

瞬,眨眼。

51.物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5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造物者,原本指“天”,即现在所说的“自然”。

5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适,享受、享有。

54.更:另、再。

55.肴核既尽: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

肴核,指菜肴和果品。

56.狼籍:凌乱的意思。

也写作“狼藉”。

57.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

藉,垫、衬。

58.既白:天明。

白,明亮,指天亮。

集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

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又云:余尝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与天宇合而为一,始知此赋之妙。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以文为赋,藏叶韵于不觉,此坡公工笔也。

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

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后赤壁赋》)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

“乐”字伏后。

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

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

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说悲,则公自言矣。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简赏因乌台诗案,苏轼身陷文字狱,被关押在御史台四个月,其间“诟辱通宵不忍闻”。

后经多方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面对如此厄运,该如何劝慰自己?个中私情又如何表达?苏轼选择了主客问答的赋体形式,借客之口言困惑,以“我”之口解千结,一问一答,渐入人生堂奥,似主客畅谈,又如自问自答、左右互搏。

更为奇妙之处在于苏轼独特的穿插勾连技巧。

文章起于主客泛舟,清风、明月、东山、白露、水光,还有优美清越的歌声、飘逸潇洒的人,恍若仙境;结尾入情见性,自然酣畅。

开篇逐渐将主客引入悲凉、困惑之境,结尾则令人豁然开朗,一切疑云都随着天光放亮而烟消云散。

令原本单调的问答形式,在情境的营造中变得生动自然,且诗意盎然。

精思1.明代钟惺评论说:“《赤壁》二赋,皆赋之变也。

此又变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赅彼。

”结合《赤壁赋》具体内容想一想,这里的“至理奇趣”是指什么?2.苏轼《寒食帖(诗)》和《赤壁赋》都作于1082年,即被贬至黄州的第3年。

《寒食帖(诗)》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两首诗如下:■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书法作品《赤壁赋》后有一段写给好友傅钦之的书简:■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

联系这两则材料,重新阅读《赤壁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轶事朋友遍天涯苏轼从没有一天没有客人,若是没人去看他,他会出去看邻居。

像以前在黄州一样,他与身份高身份低的各色人,读书人、农夫等相交往。

闲谈时,他常是席地而坐。

他只是以闲谈为乐。

但是他也愿听别人说话。

他带着一条海南种的大狗“乌嘴”,随意到处游逛。

和村民在槟榔树下一坐,就畅谈起来。

那些无知的穷庄稼汉,能对他说什么呢?庄稼汉震于他的学识渊博,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

”苏东坡说:“那就谈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