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掌握学习古诗词技巧最新5篇大全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词中去欣赏它,学习它,从而使古诗词教学缩短距离产生美。
一起来看看怎样掌握学习古诗词技巧最新5篇大全,欢迎查阅!怎样掌握学习古诗词技巧1初中语文课本中,每册教材都有一个古诗单元,加上每周一诗,一学期要学二十多首古诗。
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对于主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积淀古典文化、提高鉴赏古诗能力很有意义。
那么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
一、朗读古诗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
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
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
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朓、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
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
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
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还要理解意象构成意境的一般类型: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四、把握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其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是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舍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等等。
怎样掌握学习古诗词技巧2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
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
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
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
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
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
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
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
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
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3)原文: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原文: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三而竭。
(《曹刿论战》)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
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例如:(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