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知识梳理)知识点1:关于词。
课内基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抛砖引玉: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
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飞快的从萌芽到了鼎盛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特征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调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或阕与阕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
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8.字声配合更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
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知识点2:咏史怀古类诗歌课文基点:一、写作背景:作者一定是处于困厄的境地,并且心怀报国之志,却遭遇了壮志难酬的不幸,也就只能以词来感慨。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写作背景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
关于“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yīn堵塞)微。
议论阔疏,文学浅陋。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
”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jiè)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
乌台即御史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写作背景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
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
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二、词的写作思路1、《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所见----所想-----所忆-----所慨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所慨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写孙权(英雄)-----------惋惜事业后继无人刘裕(挥戈北伐)---------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下阙写刘义隆(草率北伐)--------警告统治者烽火扬州(惨痛尤存)----------谴责偏安廉颇(尚能吃饭)------------表明壮志三、咏史怀古类常采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是借景抒情。
解析:( 1 )淘。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
(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2 )穿。
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就是景物描写,作者就是借景抒情。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2、用典故:“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的是刘裕。
是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
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
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
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
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
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3、对比衬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几处用典故的地方:(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
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
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