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 变者是“故国”、“空城” ,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
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 感,令人不胜伤感。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 途命运。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 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 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 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就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 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 就是如此。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 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 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隐含着自己 的悲愤。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 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 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 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时的心理。
(二)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 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 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 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 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 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 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 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 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再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
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 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 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 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 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 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 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 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 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
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豪 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 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 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 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 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1.弄清史实 2.揣摩意图 3.领悟感情 4.分析写法
1、弄清史实。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 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 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 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 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 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 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 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 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 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 行乐。 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 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 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元曲包括_______和 ,这是一首 。 [中吕]是指 。(2分)
鉴赏示例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日角:指额骨中央隆起像太阳,旧时附会 为帝王之相。这里指李渊。
此诗揭露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亡国。通过他多次乘龙 舟南游江都的描写,并且以陈后主这个荒淫失国的昏君 作陪衬,讽刺性更强,具有警诫作用。
①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
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 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杂剧 散曲 散曲(或小令) 宫调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 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 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 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 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 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 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 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 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 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山房还发旧时花。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 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 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 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 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 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 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 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 等。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 去掌握。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 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书愤两首(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 的愤懑。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 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最后一联一吐胸 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的英雄本色。
2、类比对比,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 酬。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青海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16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 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 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 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 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 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 加以赏析。
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 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 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 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 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 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 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
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
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 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2.揣摩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 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 凭吊,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 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 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 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 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 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 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4、分析技巧 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 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 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 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 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 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 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 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 ,发人所未
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 耳目一新。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写炀帝 的昏庸游乐,并没有直抒历史的感慨,而讽喻 之意含在其中。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 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 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 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 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