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全国自考(教育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5.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张教育要从儿童本性出发,尊重儿童天性,发展儿童个性,并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乡村进行的观点是( )A.自然教育B.绅士教育C.骑士教育D.和谐教育正确答案:A解析: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即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教育不要从过去的惯例或习俗出发,而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正确答案:C解析: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教学方法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我国首次规定了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戊戌学制正确答案:C解析: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
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4.个体动作遵循着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发展的规律,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正确答案:A解析: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五大特点,其中,个体动作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一特点。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 A.准专业人员B.专业人员C.非专业人员D.不确定正确答案:B解析: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其中教师是专业人员,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6.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重要依据B.重要前提C.重要条件D.重要途径正确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7.德育对学生生存、发展和享用产生的影响属于德育的( )A.社会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自然性功能正确答案:B解析:德育的功能包括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其中,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可描述为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产生的影响。
8.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规定了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参考资料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教学计划的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
9.提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等教学原则体系的是( )A.凯洛夫B.赞科夫C.布鲁纳D.罗杰斯正确答案:D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他认为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以安全感。
10.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分层教学C.小组合作学习D.复式教学正确答案:A1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讨论法C.讲授法D.练习法正确答案:A解析:B项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C项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D项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故答案选A。
12.班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A.健康舆论的形成B.学生干部的选拔C.共同目标的确立D.班级制度的建立正确答案:A1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系统脱敏、行为契约、模仿学习等属于( ) A.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B.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C.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D.运用游戏及艺术活动的方法正确答案:B解析: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和模仿学习。
14.在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用来评判教学质量或用于人才选拔,这种测验是( )A.安置性测验B.形成性测验C.诊断性测验D.总结性测验正确答案:D解析:依测验的目的,教育测验可分成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其中,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
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性测验考核的成绩或用来评判教学质量,或用于人才选拔。
15.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主要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等的基本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部门教育法C.教育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正确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
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16.教师聘任制度正确答案: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7.教育目的正确答案: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8.课程正确答案: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19.讨论法正确答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20.教师申诉制度正确答案:是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简答题每小题5分21.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22.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
23.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24.简述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正确答案:(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本大题共3小题,25题为必答题,26题和27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
每小题10分,共20分25.试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正确答案:(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②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③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6.联系实际阐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
正确答案:(1)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内涵: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2)贯彻要求:①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③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7.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正确答案:(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28.在一节美术公开课上,学生正在按老师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制作一顶帽子。
组长剪,助手粘贴,其余的小组成员围着出主意。
这时,有一个男生不甘心闲着,忍不住合作的“捆绑”,独自把组长剪下来的废料,迅速做成了一顶新帽子,戴在自己头上,引来一阵笑声。
于是,其他同学都抢着戴起来。
这时,老师走过来说道:“有什么好笑的?还不快看你们组长是怎么做的!”老师顺手把那顶“不像样”的帽子丢在一边。
教室里又恢复了原先的小组合作——做和看的样子。
课堂小结时,老师暗示有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影响课堂纪律。
再看看那个学生,头一直低着,没有半点兴致。
问题:该教师的行为主要存在什么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运用“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相关原理进行阐述。
正确答案:(1)“学生主体性与教育”的相关原理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该案例中,教师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未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正确的做法是: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②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