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影视音乐
*** ****班
摘要:影视音乐是影视和音乐的结合体,但是音乐绝对不是电影或电视剧的附和体,而是通过影视这个载体近一步突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内涵。
随着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影视歌曲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音乐和脍炙人口的主题歌曲。
本文将针对影视音乐,从其历史发展、艺术功能和发展现况及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浅显易懂的分析。
关键词:影视音乐发展主题曲艺术功能
一、历史发展
中国从第一部默片《定军山》开始,就拥有了台下现场乐器“配乐”,配乐师需要以创造力极强的现场钢琴演奏来带动观众情绪,可见音乐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
自从《歌女红牡丹》拉开了有声电影的序幕,影视插曲就成了最主要的电影配乐,。
比如《铁蹄下的歌女》(电影《风云儿女》插曲)、《渔光曲》(电影《渔光曲》插曲)、《夜半歌声》(电影《夜半歌声》插曲)、《西洋镜歌》(电影《都市风光》插曲)、《毕业歌》(电影《桃李劫》插曲),聂耳创作的解放后被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来自电影《风云儿女》中的电影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
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建国以后,电影音乐随着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的许多电影歌曲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精品,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至今还影响着许多没有看过这些电影的青年一代。
比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音乐作品:《敖包相会》、《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六七十年代影视歌曲:《只有山歌敬亲人》、《娘子军连歌》、《花儿为甚麽这样红》《送别》、《人说山西好风光》、《英雄赞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地道战》、《红星歌》、《妹妹找哥泪花流》、《雁南飞》、《绒花》、《我爱你,中国》、《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红星照我去战斗》。
八九十年代影视歌曲:《驼铃》、《大海啊,故乡》、《少林,少林》、《牧羊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现在许多人已经忘记了它们是哪部片子里的歌曲,也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它们是电影中的歌曲,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以自身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老百姓喜爱的歌曲,已经在中国的歌曲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电影音乐与电视剧音乐是一对姊妹艺术,从其音乐的构成、类型都相当接近,从二者的发展到功能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电影音乐对于电影,电视剧音乐对于电视剧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所体现的价值都非常相近。
因此,人们常把电影音乐、电视剧音乐合为一,一并谈起。
从8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机得到了普及,电视剧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每一个家庭的生活。
自电视出现以来电视剧中
的歌曲继承了电影歌曲的经验并更为多样化。
电视剧中的歌曲大量运用与群众生活更为接近的流行音乐的写法,其中不乏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相交融的形态。
随着艺术实践的逐步深入与繁荣,电视剧音乐的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
如《长征》、《橘子红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笑傲江湖》、《牵手》等电视剧中,其音乐都存在着很多闪光之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艺术功能
电影电视剧音乐主要由纯音乐和歌曲两部分组成。
纯音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
歌曲主要分为主题歌和插曲两种形式:
一、主题歌——是电视剧歌曲的一种。
通常用于表现电视剧主题、塑造电视剧基本形象或情绪,是全剧音乐的核心。
主题歌根据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片头主题歌、片尾主题歌、首尾呼应式主题歌、主题歌群。
二、插曲——电视剧歌曲的一种。
通常出现在电视剧的某一具体场景或情节中,用以描述某种事物,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和情绪,或表现人物的特定心里。
插曲的应用比较自由,可与主题歌配合,也可在没有主题歌的情况下独自发挥作用。
三、主题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专业术语,通常用来表达主题思想、主导情绪、或者被用于主人公性格的刻画。
主题音乐一般形象鲜明、富于表现力。
电视剧主题音乐反复在剧中出现贯穿主题。
由它引起音乐形象的发展、成为音乐形象发展的推动力和概括力,它常常
也是评价电视剧音乐的主要根据。
四、背景音乐——它与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都有所不同,它没有独立肩负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的任务。
在电视剧中,它与画面、人物、语言、音效等电视剧元素相配合,制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特定的环境。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
因此, 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 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 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
”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
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
电影, 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 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发展现况及前景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日渐成熟,中国电影、电视人越来越意识到,好的电影、电视配乐是造就一部经典电影、电视剧必不可少的元素。
首先,多样化的音乐元素是新时期影视发展的必然。
影片题材范围的扩大,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重视当下生活,把目光投向远离灾变传奇的日常生活经历,投向变革中的城市、城镇、乡村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以一种更随意、陌生、自由的方式来叙述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感悟。
社会变革中的各种情绪、思想都投射到银幕之上,
这导致电影中音乐种类更为复杂和宽泛。
特别是9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空气较前几十年更为宽松,创作人员对于生活、时代有了更多层面思索、创作、表达的自由,这也使他们得以不拘一格、率性而为地使用音乐。
为了追求独特的听觉感受,对演奏乐器的改造也被引入到影视音乐的创作中。
而且,电影、电视剧的娱乐性、商业性被强调,使影视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随着1997年《甲方乙方》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一批商业性较强的影片中广泛使用电子音乐,节奏轻快,曲调上口,常常能留下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这些歌曲的内容虽然未必与影片有关,但却必能因其演唱者的影响力和电影的炒作而相互作用,广泛传唱。
《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片尾曲由孙楠演唱;电影《大腕》、《英雄》的片尾曲则是王菲演唱。
这些商业电影在取得较高票房的同时,也在电影、电视剧以外开拓出了一片大众流行文化的领域。
在影视业发达的国家,配乐早已是其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多数影视配乐从影片拍摄时就开始介入,与画面剪辑同步,作曲家要根据剧情和导演的意图专门创作合适的乐谱,挑选合适的表演者,最终在后期完成整体创作。
如今几乎所有的欧美电影、电视剧都会把配乐专门做成原声碟,赶在影片上映播出前上架销售,即起到了宣传效果,也提高了衍生价值。
中国影视业离这一步还差得很远。
所以中国影视业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百年中国电影音乐流变》曾田力
《影视剧音乐艺术》曾田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电影靠音乐加分还不够》腾讯娱乐专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