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层物理学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油层物理学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1、石油的组成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C5~C16

含氧化合物:

苯酚、脂肪酸 硫醇、硫醚、噻吩 吡咯、吡啶、喹啉、吲哚 胶质、沥青质
含硫化合物:

其它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杂环化合物:§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石油的分类
少硫原油 含硫量 含硫原油 >0.5% 少胶原油 胶质沥青质含量 胶质原油 多胶原油 < 8% 8~25% >25% <0.5%
三区:液相区、气相区、气液两相区
乙烷(占96.83%摩尔)-正庚烷的P-T图
三线:泡点线、露点线、气液等条件线 三点:临界点、临界凝析压力点、临界凝析温度点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戌烷和正庚烷(占总重量的52%)的P-V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1.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低分子烃:甲烷(CH4)占绝大部分(70%—80%),乙烷(C2H6)、丙 烷(C3H8)、丁烷(C4H10)和戊烷(C5H12)的含量不多。 非烃类气体:硫化氢(H2S)、硫醇(RSH)、硫醚(RSR)、二氧化碳 (CO2)、一氧化碳(CO)、氮气(N2)及水气(H2O)。
油气藏类型
低收缩原油
液态烃比重
>0.802
原始油气比 (标准米3/米3)
<178
高收缩原油
凝 析 气 湿 干 气 气
0.802—0.739
0.780—0.739 >0.739 /
178—1425
1425—12467 10686—17810 /
§2.2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常温常压下天然气的主要物性参数
相图的应用—油气藏类型判断
方法:在相图中标示地层原始压力 和温度。 J:未饱和油藏;
I:饱和油藏;
L:有气顶的油藏; F:气藏; A:凝析气藏( Tc<T<T ) 油气开采过程,类似等温降压过程。 对于凝析气藏,使液态烃的凝析不 是在地层或井中,而是在地面,控 制压力是十分重要的。
多组分烃体系的P-T图
稀有气体:氦(He)和氩(Ar)等。
§2.2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组成的表示方法:
摩尔组成:
yi Ni


i 1
n
100 %
Ni

体积组成:
yi
Vi
V
i 1
n
100 %
i
Gi
Wi

质量组成:
W
i 1
n
100 %
i
§2.2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凝析气藏相图
相图特征: A、 Tc<T<T′, B、在气藏原始条件,气藏中为单 一气相; C、随生产过程气藏压力的降低, 气藏中会发生凝析; D、地面分离器条件可得一定数量 的液相(凝析油)。 这种气藏所含流体是更轻的烃,重 烃含量低。
图2-1-15 逆行凝析气的相图
图2-1-17 干气相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湿气气藏相图
相图特征: A、临界点偏右,相图狭窄;
B、临界温度远低于气藏温度;
C、当气藏压力降低时,流体始终处于气 相。但在分离器条件下则是处于系统 的两相区内,可获得少量液相; D、其产生的液量要比凝析气少,混合物 中的重组分也比凝析气少。
图2-1-16 湿气相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解决的主要问题:油藏开采前烃类究竟处于什么相
态?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相态的变化?其主要原因 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描述烃类的相态变化? 主要影响因素:油层中油气系统所处的相状态,主 要取决于油气数量上的比例和油气组成性质及其所
处的压力温度条件。
油层烃类的化学组成是相态转化的内因,压力和温 度则是产生转化的外部条件。
多组分烃体系的P-T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多组分烃体系相图 (P-T图)
逆行区:图中的阴影部分,逆行指的 是与正常变化相反。 , 等温逆行区:Tc<T<T , 等压逆行区:Pc<P<P 相变过程分析: 等温降压,正常相变为蒸发; , 当Tc<T<T 等温降压时, A气相—B少量液相—D液量增加(D为最大 值)—E液量减少,气量增加—F气相 B—D 气—液 等温反凝析 D—B 液—气 等温反蒸发 在等压逆行区则有: 等压反凝析 等压反蒸发
,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几种典型的油气藏相图
干气气藏相图
干气:是指每标准立方米井口流出物中C5 以上 重烃含量低于13.5厘米 3 的天然气。干气富 含甲烷(70%—98%)和乙烷,重烃含量极少; 相图特征: 临界点偏左,相图狭窄。 气藏特点: 不论在地下条件还是在分离器条件下,它都 处于该混合物的两相区之外,即在地下和地 面都没有液相生成。
乙烷(占96.83%摩尔)-正庚烷的P-T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多组分烃体系相图 (P-T图) C点:临界点; p 点:临界凝析压力点; T 点:临界凝析温度点。
, ,
aC:泡点线;
bC:露点线; 虚线:等体积线。 液相区、气相区,
液气两相区,逆行区。
三点:临界点、临界凝析压力点、临界凝析温度点。 三线:泡点线、露点线、等体积线。 四区:液相区、气相区,液气两相区,液气逆行区。
重质原油相图
相图特征: A 临界点偏右, B 液体等容线集中且靠近露点线, C 压力降低到泡点压力以下时,形成的 气相数量不多;地面分离器条件液相比例 高。 原油特点: 含重烃较多,生产时地面气油比较小, 原油比重较高。
图2-1-13 低收缩原油的相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液态烃比重及油气比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轻质原油相图
相图特征: A、临界点接近P 点; B、液体等容线较稀疏且靠近泡点;
,
C、压力降低到泡点压力以下时,有较
多的气相生成;地面分离器条件液 相比例不高。 原油特点: 含轻烃较多,生产时地面气油比较高, 原油比重较小。
图2-1-14 高收缩原油的相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少蜡原油
含蜡量 含蜡原油 高含蜡原油
< 1%
1~2% >2%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表示方法
相(Phase):体系中物理和化学性质均匀的部分;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油水、气水界面。
一个相中可以为一种物质, 也可有多种物质。如氮气、空气、天 然气。一种物质可以有多个相,水可为气、液、固相。 讨论相时与绝对数量无关。
组分(Component):体系中有几种物质就称有几种组分。或独 立变化成分的最小数目。
如天然气中有甲、乙、丙烷等,空气中有多种物质。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组成(Composition):指组成某物质的组分及各组分所占的比 例数。 由物质的组成可以定量表示体系中或某相中的构成情况。
一个体系中相不仅与物质的组成有关,还取决于温度、压力。 当一个体系的物质组成一定时,则压力、温度都是特定体系中 相的状态函数。这样,在特定体系中其状态方程为:
多组分烃体系的P-T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多组分烃体系相图 (P-T图)
逆行现象的物理解释
F点烃类为气相,压力提高,分子间距离逐渐减小,分子引 力逐渐增大,至E点时,体系中重烃由于引力增大开始凝析为 液相; 由E点至D点,随着压力不断提高,体系中分子量较大的烃类 由于分子间距离不断减小,使分子间引力增大而凝析为液相, 体系中液相体积不断增加达到最大值。此时,分子量较小的 烃类随着压力增大分子间引力也随着增大,但仍然为气相; 由D点至B点,压力不断增大,气相的烃类分子间引力也不断 增加,但未能成为液相。但此时这部分气相烃类分子间引力 增大,将已经凝析为液相的一部分烃类又吸引成为气相,致 使体系中液相体积逐渐减少;
乙烷-正庚烷具不同的重量组成时的P-T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影响相图的因素(不同组分): (1)任一两组分组成的相图,P′都 高于纯组分的Pc,组成的分子量相差越 大, Pc越高; (2)Tc比组成中轻烃组分的Tc高,比 重烃的Tc低;相图的Tc介于两纯组分 之间; (3)双组分分子量相差越大,构成的 相图其包络线范围最宽; (4)双组分临界点C轨迹随组分性质 的差异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变化。
图2-1-9 烷烃的双组分临界点轨迹曲线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双组分烃相图的特点:
① Pc、Tc、P′、T′值大小取 决与体系中组成; ② 双组分混合物的T′介于两纯 组分的Tc之间; ③ 双组分混合物中,若某一种组分 的含量占据优势时,则C点就会邻近 该组分的饱和蒸气压曲线;
图2-1-2 单组分烃的相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单组分烃相图 (P-V图)
图2-1-6 乙烷的P-V关系图 (据Brown等,1948)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双组分烃相图(包络线图): aC:泡点线; bC:露点线; 等液量线; 液相区、气相区、两相区。 C点:临界点,泡点线和露点线的交点。 P′点:临界凝析压力点,它是两相共 存的最高压力点; T′点:临界凝析温度点,它是两相共 存的最高温度点。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储集岩孔隙空间中储集的流体:天然气,石油, 以及地层水。 油层流体的特点: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石 油中常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地下的油层流体 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油藏开采过程中,油层的温度、压力要发生变化, 油层流体,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相态会随之改变。 重要性:对于认识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分布;对于 油气勘探的评价和油、气储量的计算;对于油气田的合 理开采与开发;以及提高石油采收率等方面都有及其重 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