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储层岩石特性
或该油藏的原油储量为1.68×107×0.86=1.445万吨。
7 3
第六章储层岩石的流体渗透性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流量Q
或流速
Q
AP L
压差
P ( P 1 P 2 )
达西定律:
AP Q K L
式中:Q——在压差△P下,通过砂柱的流量,cm3/s;
好
中 等 差 无 价 值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当油层压力每 降低单位压力 时,单位体积 岩石孔隙体积 缩小值。 孔隙体积缩小 , 才使油不断从 油层中流出。 (驱油动力)
一、岩石压缩系数(岩石弹性压缩系数)
C
Cf
Vb Vb p 1
孔隙度(φ)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Vp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
Vp Vb
100 %
V V V b S S 100 % ( 1 ) 100 % V V b b
1、岩石的绝对孔隙度(φ) 岩石总孔隙体积(Va)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孔隙:
a
a可流动的孔隙体积
岩石总孔隙体积
{
1)连通孔隙体积又称为有效孔隙体积
S oi
V oi Vp
Soi=1—Swi
3、当前油、气、水饱和度
油田开发一段时间后,地层孔隙中含油、气、
水饱和度称为当前含油、气、水饱和度,简称含油饱
和度、含气饱和度或含水饱和度。
5、残余油饱和度与剩余油饱和度
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 于油层孔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 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用 Sor 表示。可以理解,驱替后 结束后残余油是处于束缚状态、不可流动状态的。 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 采出的地下原油。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 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剩 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 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 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的之比称为剩余 油饱和度。
f
b
--岩石的压缩系数 Mpa-1 --岩石的体积 --油层压力降低
V
VP
p
时,孔隙体积缩小值
第四节
流体压缩系数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C
Vl Cl Vl p 1
l
l
--岩石的压缩系数 Mpa-1 --液体的绝对体积 --油层压力降低
V
Vl
p
时,孔隙体积缩小值
定义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C* C C f l
第五节
1000
储层岩石流体饱和度
Ì m2 ¬ 10-3¦ Ê£ ¸Â øÍ É
100
10 0 20 40 60 80 100 ø ¸ Ê ¿ Ë ® ± ¥ º Í ¶ È Sw£ ¬ %
¼ 5-27 É Í °Ñ Ò Ê ø ¿ ¸ ® Ë ± ¥ º Í ¶ È ë Ó É ø Í ¸ Â Ê Ä ¹ µ Ø µ Ï
K——比例系数,称为该孔隙介质的绝对渗透率,D。
μ——通过砂柱的流体粘度,mPa· s; △P——流体通过砂柱前后的压力差,atm;
A——砂柱截面积,cm2; L——砂柱长度,cm;
Q A P V K A L
渗流速度
达西定律:
渗透率
QL K AP
达西定律常用的单位制
¾¾¾ ¾¾ ¾¾ ¾¾ · ò ¾ ¾ CGS ¾ cm g s cm2 cm3/s cm/s g/cm3 dyn/cm2 g/cm.s(P) cm SI m kg s m2 m3/s m/s kg/m3 N/m2(Pa) kg/ms(Pa.s) m2 ¾¾ ÷¾ ¾¾ cm g s cm2 cm3/s cm/s g/cm3 atm cp D ì ¾¾ ¾¾ ¾ ó ¾¾ ¾¾ ¾ ¾¾ m kg d m2
二、储层按孔隙度分级
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介于5%~25%,
碳酸盐岩基质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
一般认为孔隙度小于5%的砂岩储层没有开采价值
表 5 — 9砂 岩 储 层 按 孔 隙 度 分 级 孔 隙 度 % 2 5 ~ 2 0 2 0 ~ 1 5 1 5 ~ 1 0 1 0 ~ 5 5 ~ 0 评 价 极 好
3、岩石的流动孔隙度 是指在含油岩石中,可流动的孔隙体积Vf与岩石外表体积 Vb之比。
f
Vf
Vb
100 %
流动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不同,它既排除了死孔隙, 又排除了微毛细管孔隙体积。流动孔隙度不是一个定值, 因为它随地层中的压力梯度和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变化。 在油气田开发中,流动孔隙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由上述定义可知:绝对孔隙度φa>有效孔隙度φe>流动 孔隙度φf。
d
20 4
为0.86。试计算该油藏的原油储量。
解:根据题意,该油藏原油的地下体积为
V ( 1 S ) Ah o cw
则原油储量(地面体积)为:
N ( 1 S ) Ah / B cw o
6
[( 1 0 . 3 ) 0 . 2 14 . 4 10 10 ] / 1 . 2 1 . 68 10 m
{
b不可流动孔隙体积
2)不连通孔隙体积
岩石的绝对孔隙度(φa)指岩石的总孔隙体积Va与岩石外表体积Vb 之比,即:
Va a 100 % Vb
2、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是指岩石中有效孔隙的体积Ve与岩石外表体积Vb之比。
Ve e 100% Vb
计算储量和评价油气层特性时一般指有效孔隙体度。
原油体积系数Bo
原油在地层条件下的体积Vf与其在地面 脱气后的体积Vs之比叫原油体积系数。
B
o
V V
f s
由于溶解气和热膨胀的影响远远超过弹性压缩的影响, 地层原油体积总大于地面脱气后原油体积,所以原油 体积系数都大于1,一般在1.05~1.8之间变化
[例5—1]某油藏含油面积 A=14.4平方公里,油层有效厚度 10 米, 孔隙度0.2,束缚水饱和度0.3,原油地下体积系数1.2,原油相对 密度
第一节
砂岩的构成
砂岩从是否被固体物质充填的角度看,分为两部分:
岩石骨架(即岩石的固体物质):石英颗粒、胶结物质 空隙:孔隙、裂缝
砂 岩
(溶孔、溶洞)
i m
i m
i m
i m
i m
( a )
( b )
( c )
d
对 称 型 或 钟 型 正 歪 态
d
负 歪 态
d
( d ) 双 峰 态
d
( e ) 多 峰 态
广义地说:热学性质、电学性质、放射性、声学特性、
力学特性、机械特性等各种性质。 狭义地说:孔隙性、渗透性、(饱和度、压缩性)
这些性质或参数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受钻井、
开发开采作业的影响,储层敏感性(速敏、水敏、酸敏 等)及其评价问题,也是本篇研究的一个内容。
第二篇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
油气储层是地下深处多孔介质,因此油气地下储
第二篇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第二篇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第二篇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
储层(又称储集层)是具有孔隙、裂缝或孔洞的、储
存有石油或天然气、且石油天然气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层。
储层的两个重要的特性:
1)存在油气在地下储存的空间——孔隙性
2)保证油气在岩层中可以流动——渗透性
第二篇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Vw Vw Sw Vp Vb
Sg
Vg Vp
Vg
Vb
流体饱和度
——
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1、原始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
原始含水饱和度(Swi)是油藏投入开发前储层岩石孔隙 空间中原始含水体积Vwi和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2、原始含油饱和度 地层中原始状态下含油体积 Voi与岩石孔隙体积 Vp之比称为原始含 油饱和度: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
一、孔隙度的定义 1、岩石的绝对孔隙度 2、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3、岩石的流动孔隙度 二、储层按孔隙度分级 三、双重介质岩石孔隙度
一、孔隙度的定义
岩石的总体积Vb(又称外表体积、视体积)是由孔隙体积Vp
及固相颗粒体积(基质体积)Vs两部分组成,即:
Vb=Vp十Vs
¾¾ m
3
¾¾ ft lb hr ft2
¾ ¤¾ ¾¾ ¾ ±¾ ¾¾ ¾ ÷¾ ¾¾ ¾¾ ¾¾ ¾¾ ¾ ¾¾
L m t,T A,F q,Q v ¾ P ¾ K
L M T L2 L3/T L/T M/L3 (ML/T2)/L2 M/LT L2
3、孔隙结构类型
(1)单重孔隙介质
(2)双重孔隙介质 (3)三重孔隙介质
3、孔隙结构类型
(1)单重孔隙介质
a.粒间孔隙结构:
b.纯裂缝结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双重孔隙介质 a.裂缝-孔隙结构: 特别发育于石灰岩与白云岩中。
b.孔洞-孔隙结构:也特别发育于碳酸盐岩石。它是在粒间孔隙
的岩石中分布着大的洞穴,洞穴的尺寸超过毛细管大小,所以在这
d
实验室用岩芯
岩心铸体薄片X100摄像
岩心电镜图片X200摄像
ESEM2020扫描电子显微镜
3、孔隙结构类型
(1)单重孔隙介质
a.粒间孔隙结构: b.纯裂缝结构:理想模型见图5-15 (2)双重孔隙介质 a.裂缝-孔隙结构: 特别发育于石灰岩与白云岩中。理想模型见5-16 b. 孔洞 - 孔隙结构 : 也特别发育于碳酸盐岩石。它是在粒间孔隙的岩石中分布 着大的洞穴,洞穴的尺寸超过毛细管大小所以在这种孔隙结构中,两种不同孔隙 服从两种不同范畴的流动规律。流体在粒间孔隙中的流动服从渗流规律;而在洞 穴中的流动服从流体力学奈维 - 斯托克斯方程。因此洞穴 - 孔隙结构也是一种服从 两种流体流动规律的双重孔隙介质,其理想模型如图5—17。 (3)三重孔隙介质 a.孔隙-微裂缝-大洞穴:由粒间孔隙、微裂缝再加上大洞穴构成。 b.孔隙-微裂缝-大裂缝:即粒间孔隙、微裂缝、大裂缝三重孔隙并存的混合 结构,特别发育于碳酸盐岩石。 对于三重孔隙介质的渗流规律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