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片段实录与点评
【专题名称】初中数学教与学
【专题号】G352
【复印期号】2010年06期
【原文出处】《福建教育》(福州)2009年11B期第42~44页
【作者简介】陈校(执教者),福州民族中学;
吴斌(点评者),罗源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EEUU
试卷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习课的延伸和深化,它对纠正错误、强化印象、拓宽思路和提高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在很多数学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只是将试卷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将正确答案对完了就了事,学生无法主动参与,教师也只是单向纠错而没有师生共同纠错的过程,没有去挖掘产生错误的原因,讲评效率当然低下了。
慢慢地就造成了学生练习巩固好几遍,可遇到同类型问题仍然出错的现象。
下面就一节初三数学试卷的讲评课展开讨论,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总体评价
师:同学们,昨天发回去的试卷相信大家已经研究过了。
现在我把这一次考试的总体情况,也就是成绩与错题分布情况,还有刚收集上来的自我诊断情况给大家公布一下。
(诊断表是在课前由学生自我归纳,再由组长整理一份给教师)。
表1 初三数学测验成绩分布表
表2 初三数学测验学生自我诊断表
附:错题主要分布(题号):7,8,12,14,15,17(2),20(3),21(2),22。
师:希望大家要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问题作重点讨论。
二、具体讨论过程(截取几个教学片段)
1.审题不认真
例1(试卷第12题):一汽大众股份有限公司某年共销售轿车498000辆,用科学记数法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可记为一辆。
师:这一题很简单,但在答案中有出现如“49”“”或10的指数错误等现象,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审题不够认真,没有注意题中有两条要求,要先用科学记数法,再确定有效数字。
:要明白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指数。
师:很好。
我们要注意审题和解题的次序,还要记牢科学记数法的关键。
【板书】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指数,第14题也一样……
2.概念模糊
例2(第7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直线y=2x向右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后,其直线解析式为( )
A.y=2x+1
B.y=2x-1
C.y=2x+2
D.y=2x-2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线平移的方法是什么?
:关键看平移的方向,注意口诀“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其中左右改变横坐标,上下改变纵坐标。
:我就是按口诀来做,右减1选B,怎么就错了?
:B选项是向下平移一个单位长度,而题目是向右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当然错了。
师:按口诀来解,y=2x向右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应变为y=2(x-1),选D。
:也可以先找一个满足直线y=2x的点如(1,2),向右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后为(2,2),代入解析式y=2x+b,求出b 的值为-2,则最终的解析式为y=2x-2。
师:很好,这是待定系数法。
:我是把图形画出,平移后再去找出答案。
师:你是用了数形结合思想,让我们来总结本题解法……下面我把题目变一下,请你们完成:
例2延伸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直线y=2x-1向上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后,变为( )
A.y=2x+1 B。
y=2x
C.y=2x+2
D.y=2x-2
例2延伸练习2:把抛物线向左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的抛物线是( )
3.不懂得如何转化
例3(第21题):已知,△ABC内接于⊙O,过B作直线EF。
(1)如图1,当AB为直径时,要使得EF是⊙O的切线,还需添加的条件是__(只需写出一种情况);
(2)如图2,当AB为非直径的弦时,若∠CBF=∠A,EF是否是⊙O的切线?如果是,请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师:切线判定是近几年中考一直出现的一个考点,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做到万无一失。
本题主要是切线的判定,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定方法。
:已知交点,连接圆心和交点并证垂直。
:未知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板书】切线判定:
1.有交点,作半径(或直径)证垂直;
2.无交点,作垂线证是半径。
师:那本题是哪一种类型?
:第一种,知道AB是直径,只需再加AB⊥EF或∠ABE=90°即可。
师:对,有同学填∠CBF=∠A,行吗?
:我就是这样子填∠CBF=∠A,因为……
师:第(2)小题很多同学在“自我诊断表”中说是概念模糊、知识遗忘造成的,我觉得不对,应该是不懂得如何转化造成的。
现在请大家思考:第(1)、(2)两小题之间什么量不变,什么量变了?
:结论不变,条件中AB变成不是直径,图也就变了。
师:对了,只弱化了AB条件,第(1)、(2)两小题之间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肯定存在规律性,关键是如何转化?请一位答对的同学讲讲思路。
:在图2中画出过B点的直径,就化成图1的样子……
师:我们来归纳一下解决本题的方法……探求变与不变的几何问题是当前中考最富有活力的一类几何题,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先要总结解题规律,在变化的图形中抓住其中不变的因素。
然后通过添加辅助线来还原图形,再利用类比的手段得出证明思路……
师:进一步考虑,如果将图2改成图3,其他条件不变,则∠CB9=∠A吗?请大家带回家完成。
4.放弃的难题
例4(第22题):如图4,在Rt△ACB中,∠C=90°,BC=8厘米,点D在AC上,CD=3厘米。
点P、Q分别由A、C两点同时出发,点P沿A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厘米,行完AC全程用时8秒;点Q沿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速度
为每秒1厘米。
设运动的时间为x秒(0<x<8),△DCQ的面积为了平方厘米,△PCQ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1)求与x的函数关系,并在图5中画出的图像;(2)如图5,的图像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的速度及AC的长;(3)略。
图4
图5
师:这是压轴题,已知条件比较多,很多同学连题目都没看就放弃了,我觉得太可惜了。
我们要学会在繁杂的题目中找到所需要的条件,先来看第(1)小题,请一位同学讲解一下。
师:对,就是由三角形面积得出一次函数,当然x的取值范围不要漏了,再请一位同学讲一讲第(2)小题的解法。
:从△PCQ面积入手,构建二次函数解析式,把已知点P坐标代入,求出k值即可。
:我用图像法,从已知函数图像得到:当x=4时,求出△PCQ的面积为12,列出一个关于k的方程,求出A的值。
:用待定系数法,找3个特殊点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即可。
师:大家都看到了,第(1)、(2)小题就是由几个很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在一起的,只要我们排除畏难心理,动手做一做就不会一无所获,所以千万不能放弃。
三、点评
这是九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从上面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执教者教学目的明确,针对性也比较强,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强化知识,还在拓宽思路、总结经验和提高能力等不同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整体性和针对性
执教者在课前就已经对试卷作好全面的统计与分析,如总体成绩情况与错题分布,此外,他还收集学生的自我诊断表,这些做法不仅让学生对本次考试的情况有了整体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这样的讲评才能击中要害。
2.体现自主性
自我诊断表是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开始,接着在具体讲评中,学生都充分表达了自己见解,包括归纳数学方法、讲正确答案、分析题目,甚至还讲了自己的错误和困惑等,执教者只进行适当的评价、及时的总结和一些变式延伸,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达到了讲评课高效的目的。
3.注重解题模式的形成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解题思路如果打开了,解法初步形成了,那解题的过程也就完成了,这里忽略了解题后很重要的反思与拓展环节。
执教者能注意到这一点,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模式,如讲评第21题的顺序是:先是让学生回忆切线的判定,再找到与题目相匹配的方法,接下来找到第(1)、(2)小题间内在的关联,在明确图形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后,通过迁移、类比得出思路,最后还以变式的形式延伸了本题。
第7题也是采用这个模式:识题——析题(找方法)——解题(纠错并究错,还总结不同的解题途径)——悟题(反思小结)——变题。
通过这样的模式能很好提升学生自觉分析和自我领悟问题的能力,对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4.增强教学实效性
对初三后期复习,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尤为关键,复习或讲评课不在于讲题量有多少或难度有多高,关键在于要合理安排,使安排的题目凸显作用。
执教者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自我诊断表对试题进行归类讲评,使得同类型内容能更好地进行对比和延伸;另一方面,他选择出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通过这样重点的研究,能挖掘出相应知识的背景、一般化的规律和方法,让这些题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另外,对易错、易混的概念、定理或疑难的解法,陈老师作了适当的板书,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记忆,也能更好地弥补其知识网的漏洞。
5.做好心理辅导
临近中考,学生压力很大,这时教师的心理引导和鼓励相当重要。
执教者在这方面做得及时、到位,如本卷的压轴题,当然有难度,但第(1)、(2)小题是几个很基本问题的综合,教师能引导学生排除畏难心理,这对学生树立信心和提升成绩都有好处,如果执教者能对成绩进步的学生给予激励,效果会更好。
^NU1DA20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