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
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
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
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
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
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
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
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
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
汉朝初期,匈奴与中原地区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古今闻名的“昭君墓”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外大黑河南岸,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当时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庭”在今南阴山的草原上驻牧,这里便有了“敕勒川”之称。
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就在今呼和浩特南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内;隋唐时期,突厥在此一带活动频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边塞互市场所——“白川道”。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川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帮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辞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并改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
清末,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政府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起义,绥远省全境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更名为“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总和平原土默特平原的东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临滔滔黄河水,东依连绵起伏的蛮汉山,西与土默特右旗接壤。
周围分别与卓次县毗连,隔黄河相望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大黑河会乌拉素河形成的
水系,总和而成了这个土壤肥活,地形平坦,灌溉便利的“前套平原”,历史上也叫“丰洲滩”,又称“土默特平原”,即现在和呼和浩特平原。
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依山抱水,气候宜人,宜农宜牧,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呼和浩特现辖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9个旗县区。
全市总人口211。
8万,少数民族人口26。
4万,有蒙、汉、回、满、鄂伦春、鄂温克等34个民族共居。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
现有耕地532千公顷,其中水浇地163千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莜麦、荞麦等,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产80万吨左右。
200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5.6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重点开展对乳品、玉米、马铃薯、蔬菜等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呈现出高效农业的发展势头。
内蒙古华蒙金河集团依托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积极发展生物发酵技术,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饲料金霉素生产厂家。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呼和浩特在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性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提出"奶业兴市"战略。
全力打造中国乳城品牌,使奶牛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现有奶牛22万头,鲜奶产量64万吨,全市鲜奶产量、人均拥有鲜奶量、鲜奶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内蒙古伊利集团凭借本地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鲜奶,加快科技改造的步伐,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乳业集团。
伊利雪糕、冰淇淋、奶粉、液态奶等产品畅销神州大地。
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呼和浩特还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并取得可喜成果。
农业资源的转化和开发已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商业贸易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现已形成了一个连接城乡、幅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沟通内地与蒙古国及俄罗斯的商业流通网络。
内蒙古民族集团、天元商厦、新世纪广场、百盛购物中心、华联商厦、新亚泰商厦等一大批现代化商贸企业的建设,使呼和浩特的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建成了农副产品、粮油、肉食、糖酒食品、服装、建材、农机、机动车交易、电器等专业市场,各类商业、饮食网点已发展到3万多家,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2亿元人民币。
呼和浩特市容整洁,城市绿化良好,市内建造了“青城”“满都海”两大型公园和多处街心公园。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正在实现“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建设目标。
不论哪个季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都掩映在飞红流翠之中,使呼和浩特成为名符其实的“青色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