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设计

XX学院课程教案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授课专业:体育教育授课班级:2012级一班、二班主讲教师:XXX所属系别:体育系教研室:理论教研室教材名称:运动生物化学、版次:高等教育第一版2013年1月6日XX学院教案(首页)系别:体育系教研室:人体科学教研室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五、无机盐代谢(一)无机盐的分类根据含量多少分 常(宏)量元素无机盐微(痕)量元素(二)无机盐功能详见课本26页表1-3-3。

六、维生素代谢(一)定义、来源与分类:根据水解性质分为 来源(二)各种维生素的作用详见课本28页表1-3-5。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

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四节 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ATP (讲授为主,25分钟)(一)ATP 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1、分子结构: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

维生素食物 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

水溶性维生脂溶性维生2、生物学功能(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二)肌肉活动时ATP 的代谢1、肌肉活动时ATP 的利用2、ATP 的再合成途径包括ATP 酶+H2O 能量二、生物氧化(讲授为主,40分钟)(一)概述1、概念:是指在体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 ;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多次脱氢,使NAD+和FAD 还原成NADHH+和FANH2,生成二氧化碳;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 的合成。

3、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

线粒体包括外膜、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间。

ATP ADP Pi高能磷酸化和物糖无氧酵解 有氧代谢 CP+ADP CK ATP+C ADP+ADP MK ATP+AMP4、生物氧化的特点(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2)在细胞37℃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二)呼吸链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2、呼吸链的组成(1)复合体Ⅰ: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

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2)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含有FAD和铁硫蛋白。

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3)复合体Ⅲ: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有细胞色素b(b526、b566)、细胞色素c1和铁硫蛋白。

作用是催化电子从辅酶Q转移到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有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至膜间隙。

(4)复合体Ⅳ: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

作用是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3、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4、水的生成: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两条呼吸链的传递过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三)ATP的合成1、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如甘油酸-1,3-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和琥珀酸辅酶A可使ADP磷酸化合成ATP。

这种代谢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简称底物磷酸化。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三、糖的生物学功能(一)人体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1、血糖:空腹时其浓度约为4.4-6.6mmol/L,总量约为6g。

2、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1-1.5g/100g湿肌,总量约为350-400g。

3、肝糖原:约为15-80g/kg肝组织,总量约为75-100g。

(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调节脂肪代谢;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一、糖的无氧酵解(讲授为主,35分钟)(一)代谢过程1、代谢过程:2、ATP的生成数量:参见课本49页表2-2-1。

(二)生理意义1、正常生理条件下,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

2、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来获得。

二、糖的有氧氧化(讲授为主,30分钟)(一)基本代谢过程可分下列三个阶段:1、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这个阶段也是在胞液中进行的,与无氧酵解过程基本相同。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胞液中的丙酮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后,经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氧化脱羧,并与辅酶A结合而生成乙酰辅酶A。

3、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二)ATP的生成:参见课本53页表2-2-3。

(三)生理意义: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2、三羧酸循环是人体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

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

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三节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一、糖原的合成(讲授为主,10分钟)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一)基本代谢过程:(1)葡糖-6-磷酸的生成,这步反应与葡萄糖酵解的第一步相同。

(2)葡糖-1-磷酸的生成。

(3)尿苷二磷酸葡糖(UDPG)的生成。

(4)糖原的生成。

(二)在运动中的意义1、运动补糖的生化基础2、运动后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二、糖异生(讲授为主,10分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一)基本代谢过程(二)在运动中的意义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二)脂肪酸β-氧化的生理意义1、β-氧化是体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2、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四、酮体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一)酮体的生成(二)酮体的利用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 10 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代谢特点和相互联系。

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

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

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第一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讲授为主,5分钟)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健中。

一、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讲授为主,10分钟)第二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一、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讲授为主,10分钟)(一)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二)骨骼肌糖酵解的调节二、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讲授为主,10分钟)(一)运动时糖利用的调节(二)脂肪酸利用的调节(三)糖和脂肪酸利用之间的调节第三节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的释放与利用是以ATP为中心的,ATP的再合成有三条途径,又称为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统。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讲授为主,15分钟)(一)定义: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二)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组成1、ATP;2、CP(1)CP的分子结构:(2)CP的功能①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②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参见课本134页图5-3-2。

(二)运动时骨骼肌磷酸原供能1、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过程:参见课本135页图5-3-3。

2、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启动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的特点。

持续时间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约6—8秒钟。

运动项目与速度、爆发力关系密切。

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

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的带头学科。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一直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和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一、核酸(讲授为主, 20分钟)(一)DNA1、DNA的结构与分类2、DNA的生物合成DNA双螺旋中两股链中碱基互补的特点,逻辑地预示了DNA复制过程是先将DNA分子中的两股链分离开,然后以每一股链为模板(亲本),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合成相应的互补链(复本),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因为复制得到的每对链中只有一条是亲链,即保留了一半亲链,将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后来证明,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

DNA双螺旋是核酸二级结构的重要形式。

双螺旋结构理论支配了近代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3、DNA的损伤、突变和修复DNA突变的主要类型有:转换、颠换、重排DNA损伤可以分为自发性损伤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