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预先危险性分析

(完整版)预先危险性分析

危险因素1 火灾

事故原因 (1)违规安装或检修电气线路和电器造成故障,引起火灾; (2)过多使用电器用具,造成超负荷而发热,引起火灾; (3)忘记关闭电热器具的电源开关,时间过长烤燃可燃物,引起火灾; (4)电热器具使用不当,引起火灾; (5)生火做饭无人看管,饭锅烧干、油锅烧着;燃气管线破损,引起火灾; (6)液化石油气瓶超量充装遇高温爆破,引起火灾; (7)儿童玩火,乱扔烟头,燃放烟花炮竹,引起火灾; (8)雷击、自燃、静电引起火灾。 事故后果 人员伤害,财产损失 危险等级 Ⅲ

防范措施 (1)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学习消防知识; (2)加强居民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和应急消防演练; (3)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4)加强消防监管力度; (5)加强消防装备建设; (6)用制度规范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管理行为。 危险因素2 触电

事故原因 (1) 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自身防范意识不强; (2) 违反操作规程,带电连接线路或电气设备而又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导致触电; (3)设备、线路因绝缘缺陷、绝缘老化、过载击穿等原因绝缘损坏; 2.电气设备外壳带电,漏电保护装置失效或接地不合格,人员触及; 3.检修中设备误送电或反馈送电而发生触电事故; 4.设备停电检修前未进行充分放电而触电; 5.正常带电作业中,因采用的防护装置失效而触电; 6.电气设备未标名称、编号或名称、编号有误而误登带电设备而发生触电; 7.电气设备无闭锁装置或违规解除闭锁装置而走错间隔,发生触电事故; 8.无安全标志或安全标志不清晰,导致误碰触电; 9.高压柜操作和维护通道过小,带电部位裸露; 10.电气试验时,被试设备应放电而未放电,试验过程中不设遮拦,他人靠近带电设备时引起人身触电; 11.发电机或电缆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绝缘老化损坏,导致放电; 12.作业人员作业时安全距离不够,空气击穿; 13.在检修等过程中,不办理工作票、操作票,不执行安全监护制度,违反用电安全规程进行违章作业; 14.防雷电设施失效,保护接地不良、损坏或防雷接地电阻过大; 15.电气设备误操作导致触电; 16.继电保护装置损坏; 17.不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工具,工作前不验电; 18.移动使用的配电箱、板及所用的导线不符合要求,未使用漏电保护器; 19.在电缆沟、金属容器内工作不使用安全电压,不戴绝缘手套,不穿绝缘鞋,无绝缘垫,无监护人; 20.电缆沟密封不严,窜气进水; 21.乱接不符合要求的临时线; 22. 技术措施不完备,主要是防误闭锁装置设置有疏漏,设备“五防”功能不全; 23. 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未涵盖整个厂区建构筑物以及道路等。 24.绝缘工具存放不当,绝缘失效。 事故后果 人员伤害 危险等级 Ⅲ

防范措施 1.在设计中厂用电气、接地系统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设计,各种电气设备应做到良好的绝缘、接地;按规定配置过载保护器、漏电保护器; 2.生产及检修过程中要注意防护设备、线路的绝缘,加强灭鼠工作,以免发生绝缘损坏而漏电; 3.在日常运行、维护、检修过程中,应对正常带电部位做到良好的隔离,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对电器设备的绝缘定期进行检测,发现绝缘缺陷,应及时修补; 4.电气设备停电检修时,要充分放电、严格验电,进行可靠的防漏电保护。停电检修时,对停电线路作三相短路接地等 措施; 5.电气间隔要设置可靠的闭锁装置,杜绝误操作的发生; 6.在有可能发生触电伤害的地点、场所,如高压电气设备等设置警告牌和安全防护(如围栏等隔离设施)设施,同时还要求各种防护措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7.在运行维护和检修过程中,注意与高压电气设备的安全距离,避免过分靠近电气设备。在进行检修时,做好周密的防范措施; 8.作业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杜绝各种违章操作,同时还要在各种电器设备上设置安全标识、标注设备名称; 9.在运行、维护、检修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格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杜绝违章操作和习惯性违章; 10.高压设备防止电气误操作,要设置防误闭锁装置,加强管理,保证防误装置安装率、完好率、投入率100%; 11.做好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临时用电的安全作业和运行; 12.定期检测防雷和接地设施,定期检查继电保护设备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3.电线电缆避开高温; 14.移动使用的配电箱、板应采用完整的的、带保护线的多股铜芯橡皮护套软电缆或护套软线作电源线,同时应装设漏电保护器; 15.临时用电应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专人管理,严禁乱拉乱扯电线; 16.在金属容器内、电缆沟内及在潮湿工作场所要使用安全电压; 17.电气设备和线路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8.对职工做好安全用电知识教育,掌握触电急救方法; 19.所有员工需经培训并取得电工证后方可上岗作业,严格禁止非电工违章进行电气作业; 20.较高建筑和设备应装设避雷针和引下线等接地装置,定期检查并检测接地电阻; 21.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不应小于有关规程规定的最小值; 22.规范电气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定期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23.交联动电系统应采用正确的试验方法; 24.接地电阻大小应根据当地土壤电阻等实测结果决定; 25.定期检查设备控制系统,保证其正常工作; 26.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源。 25.绝缘工具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防止绝缘降低。 危险因素 触电

事故原因 1.设备、线路因绝缘缺陷、绝缘老化、机械损伤、啮齿动物啃咬、过载击穿等原因绝缘损坏; 2.电气设备外壳带电,漏电保护装置失效或接地不合格,人员触及; 3.检修中设备误送电或反馈送电而发生触电事故; 4.设备停电检修前未进行充分放电而触电; 5.正常带电作业中,因采用的防护装置失效而触电; 6.电气设备未标名称、编号或名称、编号有误而误登带电设备而发生触电; 7.电气设备无闭锁装置或违规解除闭锁装置而走错间隔,发生触电事故; 8.无安全标志或安全标志不清晰,导致误碰触电; 9.高压柜操作和维护通道过小,带电部位裸露; 10.电气试验时,被试设备应放电而未放电,试验过程中不设遮拦,他人靠近带电设备时引起人身触电; 11.发电机或电缆长期超负荷运行造成绝缘老化损坏,导致放电; 12.作业人员作业时安全距离不够,空气击穿; 13.在检修等过程中,不办理工作票、操作票,不执行安全监护制度,违反用电安全规程进行违章作业; 14.防雷电设施失效,保护接地不良、损坏或防雷接地电阻过大; 15.电气误操作; 16.继电保护装置损坏; 17.不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工具,工作前不验电; 18.移动使用的配电箱、板及所用的导线不符合要求,未使用漏电保护器; 19.在电缆沟、金属容器内工作不使用安全电压,不戴绝缘手套,不穿绝缘鞋,无绝缘垫,无监护人; 20.电缆沟密封不严,窜气进水; 21.乱接不符合要求的临时线; 22. 技术措施不完备,主要是防误闭锁装置设置有疏漏,设 备“五防”功能不全; 23. 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未涵盖整个厂区建构筑物以及道路等。 24.绝缘工具存放不当,绝缘失效。 事故后果 人员伤害 危险等级 Ⅲ

防范措施 1.在设计中厂用电气、接地系统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设计,各种电气设备应做到良好的绝缘、接地;按规定配置过载保护器、漏电保护器; 2.生产及检修过程中要注意防护设备、线路的绝缘,加强灭鼠工作,以免发生绝缘损坏而漏电; 3.在日常运行、维护、检修过程中,应对正常带电部位做到良好的隔离,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对电器设备的绝缘定期进行检测,发现绝缘缺陷,应及时修补; 4.电气设备停电检修时,要充分放电、严格验电,进行可靠的防漏电保护。停电检修时,对停电线路作三相短路接地等措施; 5.电气间隔要设置可靠的闭锁装置,杜绝误操作的发生; 6.在有可能发生触电伤害的地点、场所,如高压电气设备等设置警告牌和安全防护(如围栏等隔离设施)设施,同时还要求各种防护措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7.在运行维护和检修过程中,注意与高压电气设备的安全距离,避免过分靠近电气设备。在进行检修时,做好周密的防范措施; 8.作业过程中不但要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规 程等有关规定,杜绝各种违章操作,同时还要在各种电器设备上设置安全标识、标注设备名称; 9.在运行、维护、检修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严格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杜绝违章操作和习惯性违章; 10.高压设备防止电气误操作,要设置防误闭锁装置,加强管理,保证防误装置安装率、完好率、投入率100%; 11.做好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临时用电的安全作业和运行; 12.定期检测防雷和接地设施,定期检查继电保护设备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3.电线电缆避开高温; 14.移动使用的配电箱、板应采用完整的的、带保护线的多股铜芯橡皮护套软电缆或护套软线作电源线,同时应装设漏电保护器; 15.临时用电应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专人管理,严禁乱拉乱扯电线; 16.在金属容器内、电缆沟内及在潮湿工作场所要使用安全电压; 17.电气设备和线路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8.对职工做好安全用电知识教育,掌握触电急救方法; 19.所有员工需经培训并取得电工证后方可上岗作业,严格禁止非电工违章进行电气作业; 20.较高建筑和设备应装设避雷针和引下线等接地装置,定期检查并检测接地电阻; 21.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不应小于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