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摘要: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试图寻找其演变规律。

但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

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

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

本文在此,对徽州方言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并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徽州方言;研究;探讨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Huizhou dialectAbstract:The Huizhou dialect, is the Huizhou person wanders great-hearted one not to be able to erase, not to be able to clean “the birthmark”, is also manifests the Huizhou wor ldly person divine nature standard commodity marking. How many years, the people to this strange languag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eeks in order to the accurate answer, catches the evolution ru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Huizhou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mpact which and the change the social structure brings. But this kind still the vital dialect, always lets the human as deep as a well until now, lets the human be intimate with difficulty. Has been to Huizhou's person, first can by this “strange” dialect archaism ignorant. This seems to have met before, also thought that the strange language world, pulls up for the people each one relentless riddle, also has brought more surprised surprise to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he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Huizhou dialect, is helpful in knew objectively the Huizhou dialect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future certain trends, and proposed Huizhou dialect protection certain measures.Key Words: Huizhou dialect;Research;Discussion引言徽州方言是一种区域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

”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徽州话使用范围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

”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徽州方言的调查研究,了解徽州方言现实状况,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

一、徽州方言的概念徽州方言,即徽语,也称徽州话,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

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全境、旧严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436万,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

徽州话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州话的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二、徽州方言的形成徽州地区在唐代以前人烟稀少,经过长期的移民、融合,到宋代徽州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已经基本消失。

现在的徽州地区的人口构成大都是千百年来移民的后裔。

多元的人口构成构筑了徽州地区文化的多元,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方言,带有诸多地域方言的特征,形成了徽州方言“多元一体”的语言特色。

据考证,现今的徽州方言中杂有北方方言,及闽、粤、赣、湘、客家等方言语系中的天津、河北、河南、四川、广州、福建、闽南、湖南、南昌、武汉、鄂州等方言词。

经过一千年来的交流、积淀。

至清代中期,徽州方言已经基本成熟。

这种不断同化、异化就形成了以吴方言为基础,自成风格又丰富多彩的徽州方言。

三、徽州方言的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承传性徽州方言以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承传性,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汉代许慎就已注意到“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言通于古”,特别从语言角度提到了徽州地域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宋代皇宫就有关于徽州方言象“鸟语”一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记载,王安石过徽州时在诗中也特别写到徽州方言的特点:“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对徽州地域不同一般的方言现象作了特别的描写。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徽州黟县人朱俊声、民国语言学家刘半农、魏建功、罗常培等都对徽州方言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平田昌司、语言学家赵日新、孟庆惠等先后出版了徽州方言研究的专著。

徽州方言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别,而且是一个内部复杂多样而又有共同规律可寻的地域土语群,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徽州记忆,徽州方言已成为徽州学的重要学术研究内容。

徽州方言颇具特色,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另一方面是本方言区内的方言又互相有较大的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但婺源话已划归江西省,现在的徽州方言一般不包括婺源话。

甚至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

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

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方言的代表。

徽州方言颇复杂,县县有别,隔山相异,但它毕竟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

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为“幸运”之义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

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仇”。

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烟叶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下面,我们就音调、语法、语音三个方面来概述徽州方言的特点。

(一)音调特点。

徽州方言语音,是吴方言语音与北方方言语音的结合,形成的独特的语音支系。

尤其是近代以来受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影响很大许多字的读音已于普通话相近或相似。

如“社”、“欣”、“兴”、“几”、“单”、“旗”、“开”、“松”、“财”等。

因此徽州方言中有相当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注音”。

据不完全的可拼字统计,有声母20个,韵母20个,整体认读音8个。

在音调上具有如下特点: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变调现象、轻声字多、读音不同而异义。

(二)语法特征1、词缀“头”字词缀较多。

作为后缀的有“上头”(上面)、“外头”(外面)、“羼头”(领先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等。

通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附加意义。

用作前缀的有“头头”、“头一名”等“老”字使用普遍,尤以前缀为多。

如与姓连缀的有:“老程”、“老叶”,与单字连缀成名词的有:“老人”、“老公”、“老婆”、“老太”等此外,用在名词前,缀成:“打老火”、“搭老鼠”、“拆老屋”。

2、动词“添”用作补语3、省略介词及宾语提前4、连词“不过”用在句末5、副词“再”在句末做文句(三)语音特征徽州方言读音声母、韵母和谐,声调流畅、委婉,音色优美动听。

但读音变化起伏较大,即便是同声母、韵母的字读起来仍有差异,因而给注音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许是用音域较宽的国际音标注音会好得多,憾者目前不够大众化,故仍用汉语拼音注音。

用汉语拼音注音,就是以徽州方言为基础,用汉语拼音重新拼注读音。

换而言之,就是用汉语拼音直接拼出或间接拼出徽州方言读音,这样即使是对徽州方言完全陌生的人,也能基本读出,增加对徽州方言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