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据测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土地资产价格总额可以购买 大约25倍的美国,其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3/29/2020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伴随股票价格力气攀升,低价开始飞速上扬。
3/29/2020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企业纷纷倒闭
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 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 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 17.1%。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 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 的6年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 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企业大量倒闭, 加之企业实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员措施,使日本的失业人员大 幅度增加,在2000年为4.9%,2001年9月为5.3%。
日本六大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从1955年到1988年短短33 年间竟暴涨100倍。但在此期间,日本名义GNP上涨还不到 44倍。低价疯狂上涨,加上日本从80年代又执行了错误的 金融政策,放松了银根,严重助长了这一时期的投机活动。
据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5年间,日本全国地价就上涨 了近一倍。地价上涨所产生的虚拟资本收益高达千万亿日 元,相当于同期日本GNP年平均值的3.6倍。
银行信贷泡沫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其保值增值性在国土面积狭小的 日本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房价、地价不断上涨,使得包括权 威银行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只要有房地产作抵押, 贷款就不会有任何风险。这种做法为银行的巨额呆帐埋下了 祸患,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的融资需求出现了急剧 上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年均约为116 亿日元,比前4年平均增加一倍。
• 原因中最重要的两点为“广场协议”的签订以及 错误金融政策的制定
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深层次原因)
(一)主导产业选择失误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 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 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 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 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 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 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 业竞争力相对变弱。
废墟上的经济奇迹
• 成就: • 1、二战后摆脱因战败而带来的贫穷和饥
饿,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 2、从1966年到1986年的二十年,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
1)战后政府民主改革,建立自主经济 制度; 2)实行农地改革; 3)落实教育方针; 4)冷战局面的形成与美国入侵朝鲜, 为日本经济重新起飞提供了机遇
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企业纷纷倒闭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银行信贷泡沫,坏账大量增加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1、1985年—1987年,日本股价上涨了近一倍。 如1987年10月,世界股价因为美国的“黑色星期一”股灾
不断暴跌,但日本政府进一步放松银根,经济继续呈现过热 状态; 2、1987年末,日本股价总额达到全球股价总值的近一半。
非银行金融机 构 -
-
-
5.3
9.0
美日贸易摩擦与“广场协 议”
日本错误金融政策的制定
美日贸易摩擦
•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繁荣,在出口导向型经 济战略的引导下,获取大量外汇,已连续十多年对美贸 易顺差,并且数额逐年增加,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 擦日趋尖锐。
• 80年代日美两国的贸易摩擦焦点转移到汽车。到1980 年,日本汽车生产量超过1000万台,已超过美国成为世 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日本汽车在美国挤进了近三分之 一的市场,而美国在日本市场仅占1%的份额。美日贸 易摩擦日益加剧。
上调后贴现率 3.25 4.25 5 5.25 6
• 一方面,日本为了避免日元的过快升值大量购买美 元而带来的“日元升值萧条”,制定了以国际投资、 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 策略。为了这一策略能够进行下去,日本被迫增加 货币的投放量,并一再放松银根,使基准利率多次 创下了历史新低。
紧缩和经济衰退并举的长期停滞期。
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经济 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 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 力;
•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 危机的诱因;
•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 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国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 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 国,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19世 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二战 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 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人口超过1.2亿,以大和 民族为主。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 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 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 京为亚洲最大最领先的城市。日本狭隘的地理空 间和资源上匮乏,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你能想象到这繁华背 后的危机吗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中国的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三次增长 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经济泡沫破灭的后果
直接原因 深层次原因
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中国的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三次增长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 其经济遭遇了重创。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 拆迁设 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 复。 第一次增长 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 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 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 策,开始向日本提 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 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 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 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 垄断 资本迅速积累,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 到站前水平, 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 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 是制 造业。
• (二)日本自身的经济转型失败
• 传统产业缺乏新的增长点,新兴产 业发展缓慢。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 汽车、化工、家电等主导产业缺乏创 新。长期以来,日本执行重引进仿效、 轻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导致产业结构僵化尤其是高技术产业 发展后劲不足。
• (三)对土地神话的深信不疑
• 人们相信在日本土地价格永远上涨 的神话。某些人竟然相信购买房产是 唯一保值增值的办法。土地价格在 1955—1987年保持年均增长16%的速 度。土地的稀缺性加上日本人的盲目 性,产生了土地神话。土地只会升值 不会贬值的逻辑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 深蒂。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当时有学者做过统计,日本在1985—1989年四年间年平均增 长率近50%,实际GDP增长还不到5%。这种畸形的“增长” 显然是认为投机炒作的结果,也必然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人口只有美国的一半,GNP只有美国60%的日本,股票市值 竟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单位:亿美元)
财政年 度
财政部 公布赤

1981 790
1982 1280
1983 2280
1984 1850
1985 2120
1986 2210
“广场协议”
(三)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国民财富以几何
级数急剧膨胀,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2、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经济大国; 3、日本企业家纷纷在世界各地收购公司,置
十鞭金树【郁 里丝钗底东华 樱车沽迷京 花影酒楼杂 十匆醉画事 里匆余里诗 尘去春人】 。,。,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 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 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 (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 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世界第23位。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 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 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 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 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 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 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自 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 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产业和 汽车制造业。
(六)银行业对房地产业无限制的发放贷款
1951年—1961年金融机构贷放款项去向及金额(单位:
年度
制造业
1951—1960 49.0 1961—1970 46.6 1971—1980 35.5 1981—1985 32.0 1986—1991 20.3
不动产业 0.6 2.8 5.9 6.5 10.9
银行信贷泡沫
股市、银行信贷、房地产三大要素,将日本经济推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使得日本在“经济起飞奇迹”的光环下愈发得意, 但是,经济虚高却使社会收入公平遭到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迫 于灼热的经济现实,开始调整其经济政策,日本央行从1989年3 月起11个月内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然而,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 刺激了资产泡沫。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以通货
“广场协议”
(一)协议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加剧,对外 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 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