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处理工艺8-总结

热处理工艺8-总结


(五)超级钢的生产工艺
新型大变形量TMCP工艺 欲突破5μm的界限获得以1μm为目标的超
细钢, 须挖掘TMCP的极限潜力。为此, 新 日铁钢铁研究所的荻原行人等指出需要下 述2点:


①有效提高相变与再结晶的驱动力, 使形核密 度飞跃性地增加; ②彻底抑制成核后晶粒的长大。
加大变形量; 降低加工温度。
400~500 600~800 200~1200 400~1500
屈服强度 MPa 抗拉强度 MPa
延伸率%
生产方法
15~30
普通热轧 控轧
15~25
热轧、控 轧、
15~20
热轧、控 轧
10~20
控轧控冷
10~20
热轧、锻 造
交货状态
热轧 控轧
热轧、控 轧、热处 理
控轧、热 处理
控轧控冷
热轧、锻 造、热处 理

(四)工艺方法和强韧化特点

欲获得超细晶粒钢,有多种工艺方法:

同一快速加热条件下的热处理反复多次作用、 金属粉末机械研磨、
控轧、
控冷、 TMCP、
复合TMCP法等。

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是获得超细晶粒的主要手段。生产工艺 技术是超细晶粒钢具有优良强韧综合性能的决定因素,因 此超细晶粒钢与传统钢所不同的是其化学成分不能用于预 测钢种的强度。
实现方法:

超细晶粒钢制备工艺的冶金机制
关于这种采用低温大变形方法型获得超细晶
粒机制的研究认为, 超细铁素体的获得主要 是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Deformation Induced Ferrite Transformation)和铁素体 动态再结晶2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体现于2种情况,


这对一直作为汽车首选材料的钢铁企业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PNGV计划, 1994年包括我国宝钢在内的
全球35家主要钢铁企业发起了ULSAB (Ultra Light
Steel Auto Body) - 超轻型钢制车体的研究计划,
紧接着又发起了ULSAB - AVC (Ultra Light Steel


为在保持高强度下提高韧性,Speer 等提出钢的Q-P 热处理新工艺,
2003年,研究者们在无碳化物 贝氏体钢的研究基础上,提出 马氏体钢的“淬火+碳配分” 的热处理工艺(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 简称Q&P工 艺), 即将钢在奥氏体化温度(TA) 淬火到Ms-Mf 之间的某一温度 (Quenching Temperature TQ ) , 再在此温度或高于此温 度(Partitioning Temperature) TP) 保温, 使碳从马氏体向未转 变的奥氏体中扩散并使之稳定 化, 最后淬火到室温, 得到由马 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 具 有高强度和较好塑韧性的组织。 在该热处理工艺中, 当TP = TQ 时, 为一步法Q&P 工艺; 当TP > TQ时, 为两步法 Q&P 工艺。该工艺通过加入硅或铝、磷元素来抑制碳化物的析出, 以保证碳的再 配分。

比较项目 轧制温度 相变温度
TMCP 高。 轧后所得为奥氏体, 相变为在形变之后的静态相 变。 轧制温度>相变温度 轧后快冷 增大过冷度,提高相变驱动力 以进一步提高有效形核率
新型TMCP(DIF) 低。 再结晶上:动态相变所得铁素体+再结晶铁素体。 再结晶下:等轴超细铁素体, 相变为加工后的静 态相变, 也可能有加工过程中的动态相变。 轧制温度<相变温度 轧前快冷 获得深冷奥氏体,防止传统扩散型相变(先共析 转变与共析转变)发生, 同时实现轧制温度与相 变温度的低温化,以增加相变形核点并抑制铁素 体的长大。 同时对过冷奥氏体及铁素体加工。 在温度较低的区间, 降低低温区扩散相变(铁素 体转变)的激活能以形成超细、等轴、低位错密 度铁素体, 抑制贝氏体、马氏体等低温相的形成, 降低低温相的体积率;即极大的形变既利于激活 碳的近程扩散又可增加相变形核点。 铁素体动态再结晶, 抑制再结晶晶粒的长大, 过冷度+高密度位错的储能诱导铁素体扩散相变, 转变速度更快
3.5.2 形变热处理在钢材生产中的应用
一、普通结构钢的生产
1. GB700-1988碳素结构钢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结构钢和工程用热轧钢板、钢
带、型钢、棒钢。该产品可供焊接、铆接、栓接 构件用,一般在供应状态下使用。 钢材一般以热轧(包括控轧)状态交货。根据需 方要求,经双方协议,也可以正火处理状态交货 (A级钢材除外)。

抗拉强度>2000MPa 的超高强度钢虽然已经历数十年发展历 史,如马氏体时效钢 、马氏体二次时效硬化钢 ,但由于需要 含较高的合金元素Co或(和)Ni等,成本较高; 高强度贝氏体 钢由于含碳量较高(~0.8wt%) , 都不能被广泛应用。 珠光体(非形变态)和贝氏体组织较难使钢的抗拉强度高达 2000MPa , 只有马氏体组织可以胜任。为兼具一定韧性, 应使钢的组织呈位错条状马氏体组织。 一般淬火态钢的强度高而塑性低,要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就 必须依靠回火, 如4340钢, 除偶见记录在200℃回火后抗拉 强度达2000MPa以上、伸长率仍达10%以上外, 一般在200℃ 以上回火, 以保证伸长率在10%以上, 则抗拉强度降至 2000MPa以下, 如下图所示。
轧制温度/ 相变温度 控冷:时刻
目的
大变形压力 加工的作用 效果
对奥氏体加工。 特别是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 域的加工获得加工硬化奥氏 体, 可大幅增加相变形核点, 对相变细化晶粒的贡献最大 较高温度下的奥氏体再结晶 冷却过冷度而自行相变 慢
再结晶 相变驱动力 相变速度
3.6 超高强度钢的生产新工艺—QP
分别称 其为“ 高温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与“ 低 温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

当获得大变形量的加工温度在A3以上时, 在A3以上奥氏体 是稳定的, 没有形变时铁素体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A3以上 形变诱导铁素体析出, 可称之为高温形变诱导相变, 但这时 的铁素体是不稳定的, 随保温时间的延长,铁素体会逆相变 为奥氏体。 形变诱导相变机制突出强调了大变形量的作用, 即奥氏体 形变产生的缺陷、形变储能使奥氏体的自由能增加, 大大 降低了奥氏体的稳定性, 导致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升 高。此情况可看作在铁素体与奥氏体的竞争中, 大的形变 有利于铁素体的形成。其理论意义在于在大变形的前提下, γ →α 相变发生温度可以高于平衡态的A3, 由此可以推知, 在经轧前急冷至较低轧制温度(如约500℃)时, 2种因素 的叠加作用将使相变过冷度比传统工艺大得多。
Auto Body - Advanced Vehicle Concept) -超轻
材料车身- 先进汽车概念计划,目标是通过在车身结
构上大量采用高强和超高强钢板,将车重降低19%~
32%。

另一方面,普通钢强度低,使用量大,导致生产中 的环境问题:据统计, 目前钢铁业对环境污染高达总量的
14 %。

(二)超级钢的概念

新一代钢铁材料-超级钢的主要特征是:在充分考虑经济性的条 件下,钢材具有高洁净度、超细晶粒、高均匀度的特征,强 度比常用钢材提高一倍,钢材使用寿命增加一倍。

高洁净度是指S、P、O、N、H元素的总含量小于0. 008%, 这样不但可提高钢材原有的性能,有时还可赋予钢材新的 性能。
二、形变热处理与超级钢的生产
(一)超级钢的开发背景 90年代,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钢铁被认 为是“夕阳产业”——“钛时代”、“不锈钢时代” 【关键词】: 夕阳工业 中国钢铁工业 发展方向 【分类号】:F426.31 【正文快照】: 1 前言 当你打开报章杂志,当你出席各种 会议,当你看电视,听股评、看钢铁股价时,就会发现许多文章、 许多发言者、许多股评家都在说:“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这 种信息不断地涌入你的视野,灌入你的耳中,输入你的脑海。 1993年美国提出PNGV(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由政府出资3亿美元,三 大汽车公司出资10亿美元,通过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等 来减轻汽车的重量以达到节约油耗的目的 。

GB700 碳素结构 钢
GB1591 低合金高 强钢
GB16270 高强钢
GB15712 非调质机 械结构钢
GB3077 合金结构 钢
化学成分
无合金元 素
200~300 300~600
微量合金 元素
300~400 400~700
合金元素 种类增多
400~700 500~900
中碳+微量 较多及多 合金元素 种合金元 素

超细组织是指晶粒尺寸在0. 1~10 μm之间。

高均匀度指的是成分、组织和性能很均匀,波动范围很小。
在钢的化学成分- 工艺- 组织- 性能的关系中,强调了组织 的主导地位,即其超细的微观组织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
(三)化学成分和冶金特点

超级钢具有低碳和低碳当量以及低的杂质含量,不仅有益
于其焊接性,同时也有利于改善钢的其它性能,如焊接接 头中HAZ和母材的韧性以及对氢致裂纹(HIC) 、硫化物应 力腐蚀裂纹( SSCC)的抗力等。
韧化机制: 如果合金元素提高强度,则导致韧性下降; 气体和夹杂物一般导致韧性下降; 晶粒细化:提高韧性; 沉淀析出:析出本身对韧性有害,但在形变时析 出相有阻碍晶粒长大的作用,需要平衡; 形变:一般降低韧性; 相变组织:控轧控冷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铁素体-珠 光体组织的范围,出现了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 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等基本组 织,对强度和韧性都有影响。需要根据性能、成 本来选择。 晶粒细化是唯一即提高强度又提高韧性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