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7.2 静电现象》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六、【拓展提升】
1.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咐灰尘。
2.三个通草球甲、乙、丙分别用一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
发现甲和丙被吸引,乙被排斥,若用不带电的泊片验电器分别接触,
7.2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带电微粒构成的。
(3)能初步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对微观世界更深入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及本质。
【教学难点】对摩擦起电的实质的理解。
【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细线、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摩擦起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正电荷,
C.分子是带电的粒子D.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4.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若甲与乙相互排斥,乙与丙相吸,且乙带负电,则甲带_______,乙带______。
5.用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要用___________,它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类,一类是正电荷,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现象:闪电等
应用: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危害:雷电会导致人畜伤亡,静电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瓦斯爆炸等.
甲和乙能使泊片分开,而丙却无反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带正电B.乙带负电
C.丙不带电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3.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
活动一:.活动一:摩擦起电
实验: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观察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五、【效果检测】
1.两个物体互相靠近时,相互吸引,这说明( )
A.两个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
B.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
D.两个物体都不带电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产生电荷
B.B.组成物质的分子都是完全固定不动的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3.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如图6所示,此现象说明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思考: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带电呢?说明了什么?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活动二: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实验: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看到的现象?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棒相互靠近,观察看到的现象?
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看到的现象?
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对摩擦起电的电荷提出自己的看法。
说明:其实,早在公元前300年,人们就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直到17世纪末,人们对物体带电本质的认识很模糊。后来,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