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完整版)工程物探复习资料..

1.频谱分析:利用傅立叶方法来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2.剩余时差:将某个波按水平截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自激自收时间之差。

3.静校正:几何地震学的理论都是以地面水平、地表介质均匀为前提假设的。

如果地表起伏不平,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变化剧烈等,则会严重影响地震剖面质量。

为改善地震剖面质量,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4.联合剖面法:电剖面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

另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

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其有无穷远极,野外工作中有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的缺点。

8.电极装置:电法勘探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方式和移动方式。

9.均匀电场:在地下建立起了人工电场,如果被电场控制范围内的岩石具有相同的电阻率,并且电阻率的大小不随电流的方向而改变,称该形成的电场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电场。

10.波剖面:在波动传播的某一确定时刻t,质点位移随传播距离变化关系的图形。

11.波前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t,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t时刻的波前面,简称波前。

12.观测系统:炮点与检波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13.垂直叠加:同一地点上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利用信号增强型地震仪依次叠加在一起的过程成为垂直叠加。

14.脉冲响应:脉冲响应是一个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它的傅里叶变换就是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15.频率响应:在频率域中,我们把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之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16.伪门现象:数字滤波时,将脉冲响应函数按采样间隔Δ进行离散采样,采样后的脉冲响应时间序列的频率特性除了有正门外,还有许多的伪门的现象。

17.共反射点道集:将共反射点道集从原始共炮点记录中抽出并集合在一起,即构成共反射点道集。

18.视速度:把地震波沿测线方向传播的速度称之为视速度。

19.时间场:把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称作时间场。

20.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将时间相同的点连起来,所形成的面。

21.均方根速度:把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之后的速度。

22.相遇观测系统:测线两端放炮,在全测线观测它所激发的地震波23.数据解编:数据处理中,时序排列的形式很不方便,必须转换为道序排列,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的过程称之为数据解编24.临界角:与透射角为90°相对应的入射角。

25.互换点:互为对换的炮点和检波点,其特点是互换时间相等。

宽角反射:过了临界点后,在临界点附近的反射。

特点是由于有透射波,全部能量以反射波形式到界面上方,故该处反射波能量很强。

透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指透射波传播时间与观测深度间关系的曲线。

26.声波探测:用声波仪测试声源激发的单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情况,借以研究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

27.地球物理勘探:按物理学的原理、用定量的物理学方法研究地球,以寻找和勘探有用矿藏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28.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

29.振动图介质中一点振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0.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扰动。

表现两方面:一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称为动力学特征。

二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31.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幅值比。

32.体波:体波在整个弹性介质中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①纵波:弹性介质受涨缩力作用产生体积变形,所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也叫P波。

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同。

②横波:弹性介质受剪切力作用产生形状形变,所产生的波成为横波,也叫S波。

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33.面波:面波是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低频、强振。

①瑞雷面波:沿着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

②拉夫面波:沿两个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播的面波34.地震波主频:地震波振幅谱最大值对应的频率。

35.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波源(子波)面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36.费马原理:费马原理也叫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它表明地震波总是沿射线方向传播,即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总是保证所用时间最短。

37.叠加原理:两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可以通过各个原因单独产生的结果求和得到。

这里,隐含着线性关系。

38.互换原理:震源与接收点互换,其波的传播路径相同,效果一样,产生相同的地震波39.地球物理场,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物质空间。

可分为天然存在的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

40.地球物理勘探正是根据对正常场和异常场的分布特征进行地质解释和推断的。

41.正演:是指地球物理解释论中,由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理参数计算该地质体的场的异常或效应过程。

42.反演:地球物理反演是由地球物理异常的分布确定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参数的过程43.组合法:利用波传播方向的不同,压制干扰的一种方法44.同相轴:在地震记录中反射波或折射波为震动峰值的规则排列,45.互换点:互为对换的炮点和检波点,其特点是互换时间相等。

46.跨孔法:在两个以上钻孔中测定P 波和S 波速度的方法。

47.声波探测:用声波仪测试声源激发的单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情况,借以研究岩体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

48.速度导纳:速度谱频V(f) 与激振力频谱F(f)的比值Z(f)=V(f)/F(f)。

49.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况,必须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激发点与接收点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

激发点与接收点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就叫观测系统。

50.波剖面图:一确定时刻测线上各点振动位移随位置变化的图形。

51.等时面:时间场中波从震源传播时间相等的空间各点构成的面。

52.射线:射线是地震波传播的方向线,它与等时面垂直。

53.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扰动。

表现两方面:一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称为动力学特征。

二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54.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方向的传播速度。

55.视电阻率: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电阻率值,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称之为“视电阻率”,用符号ρs表示。

56.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幅值比。

57.地震波主频:地震波振幅谱最大值对应的频率。

58.地球物理勘探: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

59.视电阻率:以等效均匀断面的方式来计算不均匀地电断面地下介质的电阻率。

60.地电断面:电发勘探中,通常将根据地下地质体电性(电阻率、介电常数、极化率、磁导率等)差异而划分界限的垂直断面。

61.垂直叠加:把在同一地点上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利用信号增强型地震仪依次叠加在一起,达到增强有效反射波的目的。

62.常时微动的资料处理方法:一周期频度分析法,二频谱分析法。

63.常时微动运用卓越周期划分地基土类别、地震小区域的划分、判断砂土液化;64.电剖面法是将极距保持固定,沿一定测线观测,以探测某一深度范围内地质情况的水平方向的变化;电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测量电极不动,在同一测点逐次扩大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以探测观测点处沿垂直方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二者都可以使用不同的装置:比如三极电测深,对称四极电测深,偶极电测深等。

电剖面法主要运用于寻找岩溶裂隙水、地质填图、地热勘查;测深法:平原区第四系水资源调查、古河道、地热资源;65.偏移归位处理:又称再定位处理、成像处理、延拓处理,是地震资料处理中一种重要的处理技术。

分解干涉波,收敛绕射波,改善时间剖面的横向分辨率。

目前常用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

66.标准层是指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好、分布面积大的目的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岩性分界面。

67.到任意检波点的距离炮检距x,相邻检波点的距炮点离道间距 x68.正常时差:任一观测点p的旅行时间t和同一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69.影响分辨率因素:相位子波,频带较宽,振动延续时间最短所致。

70.组合检波:组合是指用一组检波器产生一道信号输入或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纵震源,前者称为组合检波,后者称为组合激发,是应用波传播方向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要慎用组合法!71.瑞雷波勘探:频率域观测的稳态法和时间域观测的瞬态法;72.最小平方滤波:设计一个滤波算子,用它把已知的输入信号转换为与给定的期望输出信号在最小平方误差的意义下最佳接近输出。

73.重力勘探的运用: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配合解决有关地质构造问题,如断层,基岩起伏和隐伏构造等。

有时也可用来直接解决某些水文、工程地质问题,如探测含水溶洞、空洞、储热层、地面塌陷等。

74.重力改正:纬度改正(正常场改正)、地形改正、中间层改正、高度改正;75.磁法运用:探测地下热源、含水破碎带、地下管道、地下电缆、沉船;76.结果改正:日变改正、温度改正、零点改正;77.物探:全称地球物理勘探。

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专门仪器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勘探方法。

78.反射波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地震波遇到有波阻抗差异的分界面79.水平叠加:多共反射点道集信号的叠加称为水平叠加。

80.物探方法的基本实质:利用岩矿石的六种主要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建立相应的六种应用地球物理方法。

81.六种物理性质:①密度;②磁性(磁导率、磁化率、剩余磁性);③弹性(弹性波速度);④电性(电导率、极化率、介电常数);⑤放射性(α、β、γ射线强度);⑥导热性和生热率。

8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83.磁法勘探:以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磁场的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84.电法勘探:以岩矿石间的电性(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场或交变电磁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