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邮政业发展历史

邮政业发展历史

世界古代邮驿概况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前1786年)时期,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

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波斯帝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的邮驿,由骑兵担任传递。

大流士(公元前558~前486年)在亚述帝国驿道的基础上修筑驿道。

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

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区域,建立行省制度。

公元前1世纪后期开始的罗马帝国,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交通发达,邮驿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罗马“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

小国役属者数十。

以石为城郭。

列置邮亭,皆垩塈之(用白土粉饰屋顶)。

……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

又引《汉书》说:“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

这些话说明当时中国对罗马邮驿的情形已有所了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有些新建立的国家,仍采用罗马的邮驿制度,如东哥特王国的狄奥多里克统治亚平宁半岛期间(493~526年),在其统治区内保持了罗马邮驿制度的主要部分。

东罗马帝国邮驿制度基本上沿用罗马旧制,后来成为阿拉伯邮驿制度的基础。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在中央设有管理驿递的部门,在各省设置驿馆900多处,并广开驿道。

驿道干线以巴格达为中心,东达锡尔河,东南到波斯湾,北通摩苏尔,西通叙利亚,干线两侧设有若干支路。

日本在大化革新(646年开始)时期,仿照中国唐朝的邮驿制度开始建立邮驿。

日本邮驿制度一直延续到1871年建立近代邮政时才被废除。

中国古代邮驿概况中国古代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汉朝始称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自周朝起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建立大清邮政、清末裁驿归邮止,中国古代邮驿存在了约3000年。

关于周朝以前的邮驿尚未发现直接史料。

但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推测商代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在郭沫若所著的《卜辞通纂》和《卜辞通纂考释》中第431片、第512片和第513片上,都有字,有的片上还有字。

考古学家认为这两个字都是指传递情报的人。

图1为甲骨文第431片、512片、513片和郭沫若的释文三片。

近代邮政
编辑
鼓励他们坚持国共两区通邮。

1942年1月14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发布通令,号召各地军政机关对中华邮政予以支持和保护。

但国民党政府对两区通邮,依然多方阻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按协定组成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提出了“整理恢复邮政谈判”。

在谈判中,中共代表一再表示“全国邮政业务、人事管理、邮票发行可以统一”。

但因国民党方面的干扰,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1月17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下令强迫各地中华邮政员工,只要当地失守,应即撤退,否则即予停职停薪。

接着又规定“被中共攻占各地,暂停交换邮件”,但仍有不少中华邮政员工暗中与解放区通邮并拒绝撤退。

1949年4月,中华邮政总局代表团随同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到达北平,进行“南北通邮谈判”,虽然于4月27日正式签署了全面正常通邮协议,但却被逃至广州的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拒绝,并作出“对中共通邮通汇兑一律停止”的决定。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区邮政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邮政通到哪里”的战斗口号,并建立了军邮总局,随军前进。

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新解放区设立人民的邮政机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主管全国人民邮电工作。

除台湾省外,普遍建立了各级人民邮政机构,组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网路,中国人民邮政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