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722011 / 05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它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总称。
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四个基
本特征:第一,要素投入集约化。
生产要素投入
主要是通过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取代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增加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以有效提高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第二,资源配置市场化。
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把农业科研、农业资料生产、农产品销售、加工等上下游产业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密切产业联系,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链。
第三,生产手段科技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第四,生产经营产业化。
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实行产业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家庭经营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许多设施陈旧、老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如大江大河治理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展农机化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机装备和水利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增强。
这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结构为:小学及以下的占31.4%,初中文化程度占52.8%,高中及以上的占15.8%。
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懂科学养殖。
大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技术交易规模小、发展缓慢,造成农民技能单一,农业经营粗放,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得不到提高。
这将长期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不少问题。
如在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建设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组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低。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第四,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成果推广应用缓慢。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利用率不高、普及率低。
农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服务不到位。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严重浪费,甚至构成危害。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
第五,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高级化的趋势,因而农业产业结构也必然由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又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
【关键词】 现代农业,难题,政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思考 文 | 张长厚
产经分析
占很大比重,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畜牧业、现代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首先,制定优惠政策,集中倾斜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我国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
第一,信贷支持。
政府可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尤其是鼓励农业产前、产后企业直接和农户(场)签定信贷合同,以贷款等方式把资本投向农业。
第二,税收扶持。
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公司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目的是保护一体化组织的收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第三,财政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各项增加农业投入的政策,抓好投入的到位。
同时应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建立一种国家引导、多方配套、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积聚社会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次,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应依据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发展优质食用粮和加工专用粮,对饲料用粮
可适当增加进口,从而把一部分粮食播种面
积减下来,发展经济作物。
其次,要发展特
色农业。
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扩建和新建
一批名、优、特、新、稀农产品基地,如无
公害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名优水产品和禽
畜产品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等。
第三,要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
深度,实现产品更大的增值。
第三,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培育大
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并结合农村实际,大
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切实提高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
如继续抓
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 ,
大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一技一训”,组
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
政府可
以以县、乡镇和村为单位,建立农民培训学校,
对农民进行短期的义务教育培训。
这种培训
学校带有讲习、交流的沙龙性质,每年利用
农闲组织农民自愿进校学习,优者以教,能
者为师,请当地农艺专家、能工巧匠等来讲
授知识、传授技术,也可相互交流经验。
第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的物
质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交通、通讯、能源
建设。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交通、
通讯、能源建设是经济发展和起飞的基础性
条件,交通的便利可以使空间变小,而通讯
的方便可以使人们获得最前沿的信息。
另一
方面,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大型灌区
节水改造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注意做
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科学施肥、科
学耕种、提升土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等
工作,并且加强相关的制度安排。
合理引导
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第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同样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推
动力。
要大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启动一批重大
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在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同时又要加快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主攻方向是使先进实用的主推
技术进村入户。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率只有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50
个百分点。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增产增收的潜
力很大,即便是一些常规性的技术,只要进
村入户就能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推广使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增产、又省肥,还减
少污染,每亩可节本增效25元,一举多得。
第六,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开拓农业观
光旅游功能。
近年来,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农家乐”
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城市人的青睐,以观光、
采摘、休闲旅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农业逐渐
发展起来。
观光旅游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
业的一个方向。
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能为农
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
农民增加收入,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
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对于观光农业的建设,要体现观光农业
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
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
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
观光旅游农业将
农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是生产、
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形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
究生,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经济导刊73
2011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