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要,旅游业就必须为其提供文化产品,这决定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特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客体),是体现和作用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三、旅游文化特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具有如下特性:1)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旅游主体对客体和介体的需求是不同的,故产生的旅游文化也不同。

2)地域性:旅游文化地域上的差异性,是旅游活动得以产生的根本条件。

3)民族性: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产生本民族特殊的文化,进而表现在旅游中具有不同的旅游心理、需求和旅游方式。

4)创造性: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5)综合性:包括实物形态与非实物形态的文化;既包括三体文化,又包括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创造。

四、旅游文化的构成1)按照文化三分法的结构模式划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旅游观念文化2)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划分旅游消费文化、旅游经营文化3)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要素划分旅游客体文化: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文化素质、职业、心理、性格。

爱好、生活方式等。

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研究与教育、导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及其他旅游中介文化。

五、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属文化范畴,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

文化旅游是指以旅游地的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为诱因。

以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结果的一种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的进程主要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过程。

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性。

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即将旅游文化现象、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以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

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人或人化物以及社会现象。

根据旅游文化的结构分析,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的研究,即研究旅游主体由于思想主张。

宗教信仰。

文化素养、个性特点(心理、性格、爱好等)、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

同时研究旅游者跨文化交流中旅游文化的碰撞、互动、融合等。

二是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如从旅游的角度研究山水园林文化、建筑雕塑文化,书法绘画、音乐艺术、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

还包括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影响。

三是旅游介体文化研究,即研究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以及旅游政策法规等。

二、研究的意义1)姐是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对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文化的认同求异导致旅游流。

研究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姐是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与规律,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对企业而言,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研究旅游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旅游经营与管理水平研究旅游文化一方面有助于旅游企业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有助于旅游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4)有助于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5)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的关系,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文化传承、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避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

6)促进旅游学科建设与发展三、方法文献法、分析比较法、实地调查法【思考题】为什么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第二章旅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旅游文化的形成旅游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和沉淀。

一、自然崇拜在文化荒芜的蒙昧时代,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以对山水神崇拜的形式出现,祭祀山岳河川成人类自然崇拜的核心。

二、物质利益的刺激推动商旅活动的形成与发展,锤炼出冒险、勇进、向外探索的旅游性格。

三、求知求仕的愿望通过旅行增进对异国他乡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政治组织及名山大川等放尿的了解,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四、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宗教旅行在古代远行游历中占有重要角色,宗教文化及其影响,深化了旅游文化的内容。

五、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由于人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或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的原因,促使了人们山水审美意识觉醒,诞生了山水旅游文化。

六、现代经济的发展二战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的复苏与飞速发展,现代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节旅游文化的发展一、古代旅游文化1)旅游客体文化的厚重性2)旅游主体的局限性3)旅游介体的相对落后性二、近代旅游文化1)旅游组织形成和发展2)旅游主体的扩大化趋势明显3)旅游服务水平逐步提高4)跨国跨区旅游的全面兴起三、现代旅游文化1)全面研究旅游主体文化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3)开始研究旅游文化的社会文化影响4)创建与规范旅游企业文化第三章文化背景与旅游文化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根本因素。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是指文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旅游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各种文化表现。

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的具体体现:①文化决定个体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行为标准②文化控制个体某些心理欲求,禁止和限制某些本社会本民族不允许的或不赞成的旅游动机得到满足③文化造就和影响消费习性和具体的消费行为④文化通过社会风气,参照群体等支配旅游需求满足的发展方向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观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4)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5)重积蓄轻消费的消费观6)美善统一的审美观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的影响1)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第二节西方传统文化及其对西方旅游者的影响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1)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挑战自我、抗争自然2)个人本位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自主,自立、自律、奋斗3)法制文化4)罪感文化人性自私、趋利避害,突出人品质修养的的社会化,重外在教育和规范,重求真轻追善。

二、西方传统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1)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2)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3)认知性的旅游审美观4)以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5)享受性的旅游消费观【思考题】受传统文化影响,中西方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上有何差异?第四章山水旅游文化第一节人类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与审美一、我国自然山水的审美历程(一)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与审美情思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起源于早期的自然崇拜。

祭祀成为人们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儒家提倡比德,比德论: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情操进行比较,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朱子曰: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

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人应回归自然。

儒家和道家的山水自然审美观是中国古代自然美思想的主干。

(二)汉魏六朝的宗教情结与审美转变自然山水的功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完成了从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伟大转变,并孕育出崭新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美学、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文学、宗教文化以及与山水相关的哲学思想等。

(三)唐宋时期的山水诗词与审美寄托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鼎盛,唐宋时期人们对山水的审美水平达到一个高峰。

(四)元明时期的田园忧伤与审美回归中国历来的山水审美都把情景交融作为美感享受的最高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神与物游的境地。

情感说:神与物游的审美思想,即以主体的直接感悟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以情感物,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忘我境界。

二、我国山水主要审美思想(一)君子比德1.将山水与德性联系起来2.将山水与言志联系起来3.将山水与仁智联系起来(二)崇尚自然自然为尊;物我合一的自然天性;道法自然。

(三)科学认知1.认识山水类型2.探知山水成因3.挖掘山水功能西方审美:1.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2.感受与人的心情契合第二节自然山水的文化特征一、形象特征形象特征是自然山水文化特征的基础,指的是其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

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