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流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我们组所研究的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让学生准确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通过一年的探讨、研究,让我明白了要让学生准确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语言交流是避免不了的。
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最佳工具。
借助语言表达来发展思维是十分有效的。
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常常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言堂”长期盛行,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有限,同时,老师也没有把学生放在应有的地位上,课堂上,老师利用灌输方式,信息出自教师之口,没有经过学生思维加工,这样,学生就没有内化知识,没有变成自己的,所以,我们应该大胆的让学生交流,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有个体的,也有小组合作中的。
目前,现行的北师版教材,尤其注重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有几支铅笔》一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先试着看图、提问,在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讨论,接着,请就及时的反馈信息。
(学生表现:生1:我看到了笑笑手里有铅笔;生2::笑笑有5支铅笔。
)这里呢,我就引导学生应该把他补充完整,并要求学生说出来。
(学生表现:我看到了笑笑左手里有2支铅笔,右手里有3支铅笔。
又有同学说了:为什么她把两只手放在一起了?有同学马上回答说:我知道,合起来了,合起来有5支铅笔。
)每个同学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起来了。
最后,我就请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说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提出加法问题。
但,也有错误的理解。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相互间说一说,议一议就完成了所谓的交流。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某个环节让学生交流,学生怎样才能有效的体现交流?
1、创造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当今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课堂上,老师要创造时机,让学生敢想敢说,又要倾听别人的发言。
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
2、在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众所周知,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人,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民主平等的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3、合理安排,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让学生交流,一定要指定一个主题,让他们明白自己交流什么,我们也可以给出一些要求,让他们按步骤开展交流,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
4、注意倾听,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有人说交流的基础是倾听,这话说得有道理。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任意打断别人讲话的学生,或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表现得心不在焉的学生…….诸如此类,极大地削弱了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其他同学在发言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这样是对他的尊重,也才能提出与他们不同的意见。
5、及时的反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小组交流后,教师一定要对各组的交流进行集中反馈。
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说明理由,作出判断。
这样老师才能掌握学生交流的情况。
6、注重交流评价激励机制,让学生乐于交流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交流。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与正确答案有出入时,要给学生足够的反思和纠正的时间,从激励的角度指出他们的不足,用耐心的情绪等待他们的认识,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7、加强合作交流形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交流的形式、方法可以多种:小组讨论、答辩、汇报、描述等。
因此,在这一学年中,我将抓住“语言交流”这一关键词来开展科研,让学生先敢说,在准确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