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如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经济法如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如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10物流20魏彩蝶在如此现实,更是金钱主义社会,人们似乎都变得淡然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成了大多数人信仰的至理名言。

以至于发生了下面的种种事件!第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

如此庞大,如此具有市场潜力,如此凝聚了无数人心血,如此令人相信的五百强企业,竟然发生了如此让人痛心的“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三聚氰胺,拉丁名为cyanuramide,分子式是C3H6N6。

又称蜜胺、2,4,6-三氨基-1,3,5-三嗪。

白色单斜棱晶。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

熔点345℃(分解),密度1.573克/厘米3(16℃),沸点升华。

略溶于水及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

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盐。

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PH值5.5-6.5)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

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进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主要用来制作三聚氰胺树脂,具有优良的耐水性、耐热性、耐电弧性、优良阻燃性。

用途:可用于装饰板的制作,用于氨基塑料、粘合剂、涂料、币纸增强剂、纺织助剂等。

目前三聚氰胺被认为毒性轻微,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体重。

据1945年的一个实验报道:将大剂量的三聚氰胺饲喂给大鼠、兔和狗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

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大量摄入三聚氰胺,会损害人体和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因此,这种不法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

还有关于一滴香的案例:“我们全家就不在街边小摊吃米线。

我劝你也别吃。

那些小贩们说是卖的鸡汤味,你仔细看看那里面有鸡肉吗。

你没感觉那些鸡汤后味有些怪?鸡肉香味也太浓了!”一位自称小波的年轻人给记者爆料道,现在西安的饮食行业,也开始流行用一种叫“一滴香”的食品添加剂作为调味品,其主要成分为乙基麦芽酚、丙二醇、食用香料等,其“不可直接食用”。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但是主要用于工业饮料增香,根据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肯定不能添加到新鲜菜肴中;丙二醇是一种工业上的香精原料,按规定同样不应当添加到菜肴中。

至于食用香料的具体成分是什么,没有说明,无法判断其是否安全。

一般的食品添加剂按照使用量和规定来使用,对人体来说是安全的,但是过量就很危险了。

这种产品只需要一滴,就能让一锅清水变成鲜味十足的鸡肉香味的高汤,并可以根据客人的需要随时调节。

经营过多年小饭馆的小波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不少路边店在使用这种“明显能提升味道的调料”,其中以米线砂锅店、火锅店及街头面馆使用最为普遍,那种所谓的三鲜、麻辣、香辣味都是靠“一滴香”才产生出诱人香味效果的,以此诱导顾客回头。

“现在一些米线店已经不熬鸡汤,明显靠这种方法勾兑。

如果要像传统的做法那样制作高汤,不但费时、费力,也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小波肯定地说,味道跟原汤差不多,比较省原料,通常都是混在香油里使用。

为了能让食客有食欲,首先用食客的嗅觉使其不请自来。

小波承认自己以前在外地夜市卖砂锅,就是用的“一滴香”招揽顾客。

“一滴香所产生的香味是外香。

用一滴兑出的汤水加工米线,在店外就能闻到香味儿!” 小波还透露,自己还在这种加有一滴香的清水里掺入罂粟籽油脂粉末。

许多顾客食用一段时间后就成了赶不走的回头客。

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后,小波痛下决心关掉了自己的小饭馆。

并将这个多年深埋心底的秘密披露出来。

用小波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求得自己良知上的安慰,更是为了普通百姓的身体安全。

《中国质量报》曾报道称,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做出来的,营养作用十分有限,而服用过量化工合成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这些化学合成的添加剂进入体内后,由肝脏进行分解,长期食用更会损伤肝脏,因此,长期过量食用“一滴香”有损健康。

全国工业品生产许可查询机构也已经表示,“一滴香”属化学工业制品,食用后对人体损害非常大,会损伤肝脏,还能致癌。

《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部是国家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可是卫生部并不能全面的监督,就要靠经营者的自觉,但黑心的商人能有几个能做到哪怕一点点的自觉呢?我还听说关于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

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

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这样一个实例:染色馒头厂家将过期馒头重新回收再利用,所说的再利用,就是把这些回收回来的馒头重新和面加工成新馒头。

在加工车间记者亲眼目睹,这些回收回来的3月22日的馒头被工人从包装袋里取出来,直接倒进了和面机里。

在一台和面机里记者数了一下,一共放进去了20多个回收回来的馒头。

随后,工人把两桶水倒进了和面机,将馒头充分浸泡。

五分钟后,工人又把两袋面粉倒进了和面机,与泡软的馒头一起搅拌了起来。

工人:(一缸能出多少馒头?)一百五十个馒头。

和面机的对面是一台馒头机,把面填进去,在出口就能直接滚出面团了,然后面团被放在一个个铁盘子里,准备进入蒸箱。

在蒸馒头的车间里,地上满是污渍。

十几分钟之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就新鲜出炉了。

在馒头的包装车间记者还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把刚刚蒸熟的馒头装进塑料袋,每个塑料袋装四个馒头。

在包装馒奴的过程中,工人滬都没有带手套,也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圅装完成后,每袋룎头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随后,一箱一箱的馒头被发往市场。

《中华人洑共和国ᣟ呁安全法》第二卡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翏营应Ⲵ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枽,有相应的消毒】曼衣、盥洗、采光、照明、通룎 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蘫、洗涤以及处理废Ⲵ、存Ⲵ垂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他们就没有做到,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而且对于染色剂的用量也是有一定限量的,并不是想用多少就可以用多少的。

不仅仅是这些案例,中国社会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是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了。

比如: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当地的假葡萄酒业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条龙”,甚至带火了当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剂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标签厂家,而当地的监管部门竟“浑然不觉”。

直到被曝光,才开始“迅即”介入……最近炒得很火的“双汇”火腿肠的瘦肉精事件也是,还有被大家称作是“慢性毒药”的植物奶油,等等。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40多万个,人手相对较少,快速和常规检测能力不够完善。

“监管难度大,但这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山东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马广海教授认为,作为百姓食品安全“把关人”,少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这样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发生?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些诶新的商家在食品方面就敢如此大胆的造假,那我们就应该可以想象的出,其他产业方面又是怎样的幕后局面,从食品安全这一方面,还可以折射出我们的整个社会隐藏的现象本质。

这样的事件如此频繁地发生,究竟是哪些原因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分析:1.国家的法律不健全,让从事食品加工方面的经营者及人员有缝隙可钻。

2.国家惩处的力度不够,过于轻的处罚对于经营者来说是无关痛痒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是小事,他们有的是钱!3.国家机关腐败现象极其严重,机关人员在前的面前就是奴隶,只要给他们点好处,什么事都好办。

4.大多数经营者素质不高,或者是道德观念不强,在如此现实的社会,他们认为钱就是一切!只要能赚到钱,做什么他们都肯,都无所谓,根本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

根本不把人民的利益、生命安全考虑进来。

5.普通民众缺乏法律观念,不知道应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自己的权利不能好好地利用,甚至自己都不了解。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食品安全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针对以上原因,我有以下建议:1.实现全程无缝监管。

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必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我这里没管住,自然会有别人来管;反过来,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势在必行。

2.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

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也解决在基层,黄锫建议将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作为检查和问责的重点。

这也就监管的“不作为”或者说“无作为”。

3.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

专家建议,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4.提高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甚至是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2011年5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