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说学情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
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
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握住中年级略读的教学学要求,在教学时将语言文字训练有机融合。
主要通过“合作探究”和“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引导有步骤、按计划的学习。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声传情,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致力于怎样读懂。
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辨析比较、朗读悟情、综合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交替使用。
五、说学法俗话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1、通过感情朗读、合作朗读、观察图画等训练形式来读懂句子,领会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对照图画反复朗读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初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继续学习有效合作、探究的方法,发展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紧扣课题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
我联系本单元专题谈到:同学们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祖国历史的悠久,中华民族那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也认识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边说边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让学生齐读课题,并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给这幅画取了什么名字?”等等。
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课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我肯定学生的质疑后问: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发扬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
设计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随机指导。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配上音乐、解说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让学生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畅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
随机出示课件,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
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我总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学习第1自然段1.揭题: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不但有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雄伟、坚固而且美观的赵州桥,还有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国画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画大师张择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勾画不理解和读音难以把握的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随机指导。
读下列词语:名扬中外撑船官吏形态各异毛驴悠闲溜达甚至拽住了惊扰作坊店铺摊贩摆小摊都城特别注意多音字“作”、“都”的读法。
4.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用这个词语口头造句。
引导学生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
5.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印象,请你说一说。
6.能读好第1自然段吗?齐读。
7.过渡,提问:这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名扬中外呢?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1.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自由观赏,注意画面的细节,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自己学习课文。
3.方法引导: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自学课文?随机板书:图文对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图文对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1.默读2──5自然段,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可以在组内交流一下。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2──5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多读读,并从画面上找出来,边读边对照)(2)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以此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3)读第3自然段,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
(4)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6)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1.仔细读文,提问:这里所说的古都风貌指的是什么呢?请你介绍介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回顾前文,将前后内容融合起来)2.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3.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4.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五、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向别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设计: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总体介绍:行业——人多具体介绍:街市——热闹情景——传神艺术价值教学反思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执照语文教学的常规,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但我却“扶着”教学了。
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理成顺序写成一篇习作。
我认真分析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让学生理解或者感悟祖国传统文化,这不是重点。
我认为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除了欣赏祖国文化与文字的精美表现地方文化或祖国文化的历史。
“鉴于此种见解,我在本课的教学上,打破了常规,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边学课文,边模拟文章的写法。
本课共5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三个意义段,语言简洁,生动,画面内容描写十分传神,材料安排详略得当。
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是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住了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为了渗透“总分”结构式的写作方法,“方法仿写”在本课是最佳的阅读与写作的范例。
在这知识点上,我出示了句段。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溜达。
点拨:引导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这是一组批比句,一连用了五个”有的“突出了街上行人形态各异的特点。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内容集中,节奏感强,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这个环节,是我在本课中要重点落实的知识环节。
课前我浏览了教材,有埋伏性的安排了学生去年菜市场,服装店,夜间广场。
可选择一个点,也可以连续选择。
要求学生用排比句把市场繁忙热闹的样子写下来。
学生完成不错的,有的孩子在一段话中能连续用上5个以上的四字词语。
如、熙熙攘攘、喜气洋洋、来来往往、琳琅满目……进一步渗透“阅读与写作同步”,这得让学生弄明白,文中各个环节的精彩描绘都是画面内容,这就是文中蕴含的“阅读中感悟写法”。
说准确点,本文是一篇状物的文章,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描绘,再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百姓生活情景。
怎样描写静物呢?针对我班学生作文情况,要写一种静物,每个学生都会,但选材是很重要的。
假如、本文不是写的《清明上河图》选取一幅普通的画,作者能像本文中的文字那么栩栩如生吗?这就是引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写作中,要选材,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值得珍惜、留念这样的材料才有可能在文字组合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首先,指导学生选好静物,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