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问题背景
政策歧视
由于至今仍存在户籍制度政策, 大量进城的外地农民工在子女入 学、国有企业招聘、公务员录用、 社会保险待遇等方面,与城市本 地职工相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从而限制了外来劳动力获得理想 职业的可能性。在城市下岗失业 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很多城 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政策, 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 民工进入某些岗位就业。
健康歧视
用人单位为了更多的赚取利益,视规定于不顾,可以将本应享受医 疗保险的农民工拒之门外,令农民工群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年到头挣来的血汗钱,在一场大病过后,又会一贫如洗。 农民工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在炎热的夏季,他们不能享受一 丝凉风,甚至连擦汗的毛巾都不能提供,在冰冻的寒冬,为了提高 生产效率,节省单位和企业的暖气费,农民工只能用高强度的体力 劳动维持着身体的热量。 在工棚,在车间,在十几个人拥护的单身宿舍,渴了,喝口 自来水,饿了,啃一块面包,累了,靠着墙角打个盹,如果用“吃 的比猪差,睡的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多”四句话同样来 形容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在这样背景下的人们,健康又能用什么来 保证?
三、寂寞空虚的精神生活
孤岛状态
并不宽裕的收入、不高 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 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 等,使城市农民工往往 处于与城市文化的某种 隔膜中,往往形成了一 种文化生活的粗俗化孤 岛化的状态。
城市是五彩缤纷的,而农民工只能隔栏相望
• 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 闲聊打发工余时光; • 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 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 本书。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正式发布
• 十七大报告指出: •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 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 2007.6.29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 2008.1.1起施行,更加完善地保障了农民 工的权利和利益。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中 国农民工问题
内容提要
一、农民工的概念 二、农民工的形成过程 三、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四、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五、农民工的根本出路 六、农民工的未来
农民工的概念
•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 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 地,但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 农民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 • 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 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 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 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 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 进入新世纪
年份 农民工总数 1990 335万 1995 6600万 2007 2.1亿 如今 2.6亿
中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1.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的主渠道。 2.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 力量。 3.农民工已成为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 军。 4.农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 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 效实现形式。
七大重点工作:
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 问题; 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 培训; 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 问题; 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强化服务,完善管理;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 城市必须支付“和谐成本”
1、政府必须监督企业为农民工兑现工资; ——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2、为民工建造廉租房,让安居工程惠及民工; 3、民工子女入学必须纳入城市财政预算; ——现在多放一张书桌,将来就可能少建一座监狱 “以父母之心”办教育,阻断农民工生存的代际传递 4、尽最大可能把民工纳入社保范围; ——既要重视建设“风景线”,也要重视建设“保障线”
失业保险覆盖率低。
社会福利:由于没有城镇户口,城镇中的社会
福利,无论是教育福利还是社会福利,几乎都与 农民工无缘。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状况更堪忧,城镇中实行
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把农民工包括在内,农民 工在城镇中几乎得不到任何社会救助。
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根 本出路在哪里?
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6年农民工问题上升到 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高 度,提出了五大原则:
“农民工”形成的曲折历程
时间
建国初期 50年代后期
人口流动政策
农村人口可以自由向城市迁徙。 1958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 农民可以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的 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农民外出务工就业 出现新的高潮,谓之“民工潮”。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不断创造新高。
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 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 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 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 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 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 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 “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 高,工作耐受力低。
母子追讨工资反被刀砍
农民工讨薪到底有多难?
跳楼讨薪
社保局门口,正在苦苦等消息的农民工们
五、身份歧视现象严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农民从来 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阶层,这个阶层 的最大特点就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 重、受歧视最多和受教育最少。由于这 种“四最”原因,注定了农民弱势阶层 是最想改变生活环境和生存地位的阶层。
农民工聚在一起打牌
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 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 要方式。 农民工文化生活粗俗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紧张混乱的劳资关系
欠薪、讨薪
“欠薪”仍在困扰着不 少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 虽有所改观,但仍在部分 企业存在。 与之相对应的问题, 是讨薪。 由于农民工大多没有签订 《劳动合同》,因此,很 难受到法律的保障。 同时,一些无良商人 面对前来讨薪的农民工, 竟然以暴力阻止。
消费歧视
很多消费场所挂起“农民工不得入内”,“衣衫 不整不得入内”的公告时,就是在告诉人们,有 些场所是不能让农民工消费的,有钱也不行,形 象和身份永远是一种标志,损失的可能只是农民 工付出的消费金,得到的则是一种效应,一种高 贵的象征
渴望的求知 VS 歧视的冷眼
六、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5、开办民工夜校,使民工完成由“空间转移” “职业转移” 的过渡; ——城市文明 技能培训 文化补习 6、开展必要的社会救助,减少犯罪发生;
到
7、积极创造条件,让民工参与公共社会政治生活; 社区组织工作职责向农民工群体覆盖
8、矫正舆论导向,禁止一切歧视农民工的舆论宣传
• 9、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10、农民工自身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文化教育水 平,积极参加职业培训,适应社会的需要 • 11、社会群体应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共创和谐社 会
文化歧视
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知识缺乏严重,导致了 农民工基本生活技能大部丧失,同时,在 法律逐渐完备的社会中,近似文盲的群体, 正被许多所谓的文化人用一种文明的方式 所欺骗。 据统计,在全国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签 订的劳务合同中,不平等的劳务合同占了 近三成,许多用人单位都是事先酝酿着合 同,在农民工对内容毫不知觉的性况下, 强迫他们按下手印,以一种堂而皇之的方 法,以黑纸白字的法律效力剥削着农民工 的血汗,损害着他们的权利,由于其法律 的有效性,在事后的劳务纠纷中,农民工 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具体表现:
严酷恶劣的工作环境 简陋不堪的生活环境 寂寞空虚的精神生活 紧张混乱的劳资关系 身份歧视现象严重 社会保障严重缺失
一、残酷恶劣的工作环境
酷暑中的农民工
地面温度54摄氏度
山西黑砖窑
二、简陋不堪的生活环境
这间小屋只有不到8平米
高楼大厦下的民工屋,对 面两排,住着20多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