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扫描电镜及其制样技术

扫描电镜及其制样技术

扫描电镜技术
Techniqu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一、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 二、扫描电镜的特点 三、扫描电镜的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一)样品的常规制备方法 (二)特殊样品的制备方法
扫描电镜技术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是继光镜和透射电镜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 电镜,用于观察物质表面及断面的三维形 貌 结 构 和 进 行 微 区 成 分 分 析 。
样品制备简单。 可结合元素分析。

三、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一)样品的常规制备方法
取材 → 清洗 → 固定 → 清洗 →脱水 →干燥 → 金属镀膜 → SEM观察
1、取样
取样部位要准确。 取样大小要适当:常为≤1cm3。 取样操作要轻巧快捷:取样要快,严防对

样品的挤压损伤,以使样品更近于活体状态。

(2)干燥的方法
4)临界点干燥法
① 临界点干燥的原理(图3-2)
图3-2 临界点干燥原理图
临界点干燥的原理之小结
临界状态的条件: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加热达到一定 的温度(临界温度)。 临界状态的特性:气、液密度相等,相界消失;液 体变成气体,液体的表面张力消失为零;无论施加 多大的压力,气体不会变成液体。 临界点干燥:利用临界状态下液体表面张力被消除 的特性,使样品中的液体气化而最后完全干燥。
图1-1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图
(3)电子偏转系统(扫描系统)
组成:扫描发生器、 扫描线圈。 作用:使镜筒和显 像管内的电子束分 别进行同步光栅状 扫描,最后在显像 管的荧光屏上显示 出完整图象。

图1-1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图
2次电子成像原理


∵ 二次电子产率主要取决于电 子束的入射角,而入射角又主 要取决于样品的倾斜程度。 ∴ 样品的倾斜角效应是影响图 象反差的主要因素。 ∴ SEM图象的反差主要是由样 品表面的凹凸状态决定的,越 是凸出的部位产生二次电子的 数量越多,图象越明亮,反之 则较暗。
图1-2 样品倾斜对二次电子产率的影响
2、影响图象形成的因素

样品的基底部应切割平整(以便于样品 粘贴),观察面应作好识别标记。
2、清洗
(1)清洗的目的: 充分暴露样品观察面的表面特征。 (2)清洗液的选择 常规洗液——生理盐水、PBS等缓冲液; 特殊洗液——低浓度的蛋白水解酶或乙醇等,用于表面覆 盖着大量蛋白或脂类黏液的样品(如胃、肠黏膜及乳腺组织 等)的初级清洗。 (3)清洗的方法 浸泡清洗。 震荡清洗:一些粘着杂质多而紧密的样品(如胃、肠黏膜 等),可利用震荡器进行震荡清洗。 离心清洗:游离细胞、微生物及其它微小生物样品的清洗。 (4)清洗的要求 样品要清洗干净:换液数次,可在解剖镜下检查,直至干净, 以充分暴露表面特征。
③ 临界点干燥器的主要结构(图3-3 )
图3-3 HCP-2型临界点干燥器
④ 临界点干燥的操作程序
取样
固定
脱水
醋酸异戊酯
(15~30 min或过夜)
样品入室 ( 0~10℃ )
注入液体CO2
(0~10℃)
置换
气化
放气取样
( 35~40℃ ) (30 min)
(15~20℃) (35~40℃) (10~20 min) (5~10 min)
图3-4
临界点干燥过程
6、粘样(样品的粘贴)
(1)目的:将样品粘牢在样品台上。 (2)粘样材料 双面胶带:用于粘贴基底部平整或颗粒 状的样品。 导电胶:是银粉拌在低电阻树脂内制成的 糊状物,用于粘贴基底部不平 整的样品。
7、金属镀膜
在样品表面喷镀一层厚约3~30nm的金属薄膜。 (1)镀膜的目的 ① 提高样品表面的导电性。 ② 提高二次电子发射率。 ③ 减少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 (2)镀膜材料的选择 金、铂、金/铂合金、铂/钯合金。 (3)镀膜的方法 目前常用离子溅射法镀膜。
7、金属镀膜
1)离子溅射法
① 离子溅射仪的主要结构
② 离子溅射镀膜的原理 辉光放电 → 离子溅射 → 漫散射镀膜 ③ 镀膜厚度的控制: 溅射时间的选择
图3-6 离子溅射仪及原理图
8、电镜观察
(二)特殊样品的常规制备方法
1、游离细胞的制样方法 (1)将盖玻片洗净灭菌,样品面做标记; (2)将盖玻片垂直浸入热溶的2~5%明胶后即刻垂 直取出,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的明胶; (3)将盖玻片的样品面朝上平放在滤纸上,于 37℃干燥箱烘干后备用; (4)在盖玻片样品面上滴1~2滴细胞悬浮液,静置 20min左右,用滤纸吸去表面残存的悬浮液。 (5)用2%戊二醛固定30min,PBS清洗3次。 (6)常规方法脱水、临界点干燥、粘样和镀膜。
一、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 与成像原理
1、 SEM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1)电子光学系统
电子枪:阴极、阳极、栅极。
阴极—通电加热后产生电子束。 阳极—加速电子束。 栅极—控制和会聚电子束流 。
电磁透镜: 会聚电子束,形
成直径5~10纳米的电子束(即电 子探针),照射于样品上 。
图1-1 扫描电镜工作原理图
(2)检测系统
①二次电子的来源及作用 在样品表面以下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区 域,被入射电子(初级电子、一次电子) 所激发出来的样品原子中的外层电子, 称谓二次电子(次级电子)。 SEM通常是由二次电子所形成的图象来 显示生物样品的表面形貌。
(2)检测系统
② 二次电子检测系统 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检测器(二次 电子探头)、光电倍 增管、视频放大器。 作用:对二次电子进 行收集、放大和处理, 以调制显像管栅极电 压并成象。
SEM样品的常规制备方法


1、SEM样品的常规制备步骤 取材 →清洗 → 固定 → 清洗 → 脱水 → 中间液替代脱水剂 → 临界点干燥 → 粘样 → (金属)镀膜 → SEM观察
2、SEM样品制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1)样品观察面要处理干净,以充分暴露表 面特征; (2)保护样品观察面,以保持原状不变形; (3)样品要彻底干燥,以保护镜筒的高真空 和样品的形态结构; (4)样品要作导电处理,以减少充放电效应 和提高二次电子发射率。

② 临界干燥液的选择——置换液与中间液
置换液:在临界点干燥器内起临界干燥 作用的液体称为置换液(表2)。 某些液体的临界特性 名 称 水 乙醇 氟里昂 374 243 28.9 临界温度(℃) 38 临界压力(kg/cm2) 218.5 63 表2
液体CO2 31.5 72.8
中间液:醋酸异戊酯
图1-4
血细胞充放电效应图例
二、扫描电镜的特点
(一) 图 谱
(二)扫描电镜的特点
观察表面形貌。 图象景深大,富有立体感。 放大范围广,分辨率较高:放大倍数为数

10倍~数10万倍;分辨率取决于电子探针的直 径,一般为5~10 nm。 可观察块状样品: 0.5~10cm3。
5、干燥
(1)干燥的目的 彻底去除样品中的脱水剂,使样品干 燥,以保护镜筒高真空和样品不变形。
(2)干燥的方法
1)空气干燥法 2)真空干燥法 3)冷冻干燥法 4)临界点干燥法

(2)干燥的方法
1)空气干燥法 方法:把样品放在空气中,让其中的脱水 剂自然挥发掉,以达到干燥的目的。 特点:脱水剂存在的低表面张力,仍使许 多样品发生变形或收缩,故本法是 在缺乏其他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干 燥方法。
4、脱水
(1)脱水的目的 用低表面张力且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乙 醇、丙酮等)取代组织细胞中的游离水,使 样品在后续干燥处理时的表面张力减少。
表1 几种液体的表面张力 单位:达因/cm 水
70.61 (20℃)
液 体 乙醇 丙酮 表面张力 16.49(20℃) 2 1.16(40℃)
(2)脱水的方法 PBS清洗3次,5~10min/ 次→ 乙醇梯度脱水到 纯乙醇,5~30min/级。 (3)脱水的要求 脱水要彻底; 严防发生空气干燥:在换液过程中,要始终保 持样品润湿,以免因表面张力变化而造成样品 的皱缩、塌陷或变形。
复习题
1、扫描电镜的特点 2、临界点干燥的原理 3、金属镀膜的目的 4、 SEM样品的常规制备步骤 5、 SEM样品制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2)干燥的方法
2)真空干燥法 方法: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样品中的脱水剂 挥发掉。 特点:效果与空气干燥时相同,仅是干燥 的速度较快。
(2)干燥的方法
3)冷冻干燥法
图3-1 冷冻干燥法技术流程
特点:在干燥过程中由于不形成液-气界面, 所以由表面张力引起的样品变形和损 伤大为减少,因此干燥效果较好。 缺点:冷冻过程有可能形成冰晶损伤。
(2)原子序数效应 原子序数效应:样品内原子序数不同的元 素,在图象上也会形成一定的亮度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原子序数效应。 对策:观察生物样品时,在样品表面喷镀 一层原子序数高的金属膜,可提高图象质 量。
2、影响图象形成的因素
(3)充放电效应




充电:当初级电子轰击干燥的生物 样品表面时,会因其导电性能差而 发生电荷积累的充电现象,并对随 后到来的初级电子产生排斥,使电 子散开,且导致二次电子发射轨迹 偏斜或杂乱。 放电:轰击区内电子堆积,与邻近 区域间产生电位差,则可产生放电 打火现象。 充放电效应:上述充、放电状况造 成图象忽明忽暗或模糊不清等现象, 称为充放电效应。 对策:采用金属镀膜、导电胶粘贴 样品等导电处理,可减少充放电效 应的影响。
3、固定
(1)固定的目的 保留样品的微细结构和外部形貌,使其更近于生活状 态。 使组织硬化,以增强样品在随后的干燥过程中耐受表 面张力变化的能力。 提高样品对镜筒内高真空和电子束轰击的耐受力。 (2)常用的固定剂 戊二醛:常用浓度为1~4%。 锇酸:一般用1~2%浓度。 (3)固定的方法 先用戊二醛固定1至几小时或更长,经缓冲液充分清 洗后,再用锇酸固定30~60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