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

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要结果,是中国有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逐步转向一个工业国的重要标志。

起因:改革开放前,当时实行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大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

影响:有利:一是促进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

二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乡优势互补。

三是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有弊: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

二是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三是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四是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

15.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基础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等16.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17.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分析)○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8.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不来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19.如何评价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体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

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2世界城市体系20.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2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正统的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

○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镇化。

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1)城市星期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力分析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23.“推-拉”假说: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用“推拉理论”解释。

“推”:农村或城郊地区的非正规经济部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尽管规模小而且分散,但可以促进非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拉”:城市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教育条件、医疗服务设施、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

24.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性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5.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26.彼得·霍尔(Peter 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是全球公认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P77主要观点:一个国家可以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都市区又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一般城市体系;城市演变过程的5个时期和6个阶段:○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体系的发展。

中小城市体系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

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继续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各都市区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4相对分散: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一部分被周围郊区吸收,另一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

大都市区人口总量下降,标志着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27.逆城市化现象: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疹,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的现象。

后果—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

再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郊区化: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郊区化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8.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29.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论述)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部分问题(1)政府拆迁改造政策、开发公司与群众缺乏沟通(2)旧城改造不彻底(3)对传统风貌,特色街区的破坏30.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31.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32.城市非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

33.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的方法:普查法、残差法(霍伊特)、区位商法(宏观法)、正常城市法(瑞典地理学家阿历克山德森)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34.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2城市发展过程即为基本和非基本活动○3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中的“乘数效应”的过程(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