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各章节整理

城市地理学各章节整理

第一章绪论课后思考题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任务是什么?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3.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关系?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主要任务:认识世界: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改造世界: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

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根据不同空间尺度: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自然科学的边缘学科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的主体是人及其活动,其作用机制主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因此,在学科分类上,把城市地理学划归为社会学科。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问题(如城市的财政税收,城市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投资来源等)与城市的发展休戚相关,研究成果有可能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城市经济学与实际结合更紧密。

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所以城市地理学十分注意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以研究社会问题为己任,而城市以人口密集为首位特征。

因此,许多社会问题都较为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这些问题也称为城市问题。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城市里,不论什么事,只要构成“问题”,必然与城市居民发生联系,必然是个社会问题。

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城市问题也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互相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合。

两门学科的区别仍十分明显,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

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伯吉斯等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

他们多以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似的模式与联系。

城市生态学到5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问题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展起来。

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50年代以来,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都迅速拓展,并相互交叉。

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研究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思考题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设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Market):商品交易的场所,“市井”,集市。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镇(Town):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贸易镇出现,地位界于县治(County seat)和草市(Market town)之间。

后来城市(City)和镇(Town)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市(City)、镇(Town)城?镇?城市?城镇?(1)相对于乡村而言(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4)市+镇=城镇/ 市镇(5)广义的城市=城镇定义城镇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小村---- 村庄---- 镇----城市----大城市城乡本质特征差别1.景观(城乡轮廓线有硬软之分)2.人口(规模、密度、行为、结构)3.经济(规模、结构、运行和管理方式、经济联系)4.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功能区划、管理制度)5.城市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给排水、污水处理系统,供气、供电照明系统,道路系统,绿地系统)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划分标准。

具体指标包括:人口总体规模、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行政地位、建筑物密度等指标中国市镇设置标准①聚居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人口总数为基准)。

②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采用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量化指标,但市镇标准经历了数次变化且各次变动不能衔接,使得标准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了产值指标和在地域上整县设市、整乡设镇,使中国的城乡划分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

第二节城市地域类型:1.城市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为了管理,抽象,不可识别、不同国家尺度不一。

2.城市实体地域:指城市建成区,由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

(景观地域)可识别、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界线绝非易事行政实体不一致,美国的应对之策(分层+分类-中心+外围)城市化地区有两部分组成:中心地(城市)(至少1.5万人)和外围密集居住区(1000人/平方英里,386人/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以上。

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地方)”+“外围密集居住区”国内外对比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城市实体地域;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

3.城市的功能地域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内所及的范围。

都市统计区(MSA):每一个MSA必须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或者包括一个至少5万人的城市化地区,并满足都市区的总人口至少10万人。

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县的人口至少有50%在城市化地区。

外围县: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的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

与城市化地区的联系与区别:(必要非充分条件)城市化地区是都市区的必要条件都市区一定包含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研究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密集区时提出的。

特征:1、多核心:星云状结构(高度密集性、多核心);2、沿交通走廊发展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2500万人以上)5、国家的核心区域Jean Gottmann认为世界上有6个Megalopolis:(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即:波士华);(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即芝匹兹);(3)日本的东海道(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4)英格兰(伦敦-利物浦);(5)西北欧(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西北部);(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都市连绵区:周一星城市群:姚世谋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这个概念既包含了城镇人口的实质,也明确了人口的统计范围。

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1)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的。

没有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概念的。

市镇的行政地域前后变动很大;(2)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容易混淆:不带县的市区和带县的区域都叫“市”;有远郊区或没有远郊区的市;(3)城市的人口概念混乱:(4)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1955;1964(上调);1984(下调)(5)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多变中国应该怎么办?(周一星)(1)建立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书上用的是近市区和近镇区,后来改为城市统计区和镇统计区)。

(2)淡化行政地域概念(特别是县改市,乡改镇,县和县级市改区,地区改地级市,县级市升地级市)。

不同尺度的市不要都叫市可用“道”、“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3)建立都市区的概念(城市经济统计区)。

(4)建立都市连绵区的概念。

市带县体制简介(1)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1982年以前,只有少数大城市为了确保蔬菜、牛奶、鸡蛋等副食品的供应而管辖若干个县。

1982年以后,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源于辽宁、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市领导县的体制大面积推广到大中城市。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