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

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

(本书为广义)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节中国市、镇概念统计和口径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规定聚居10万人以上城镇可以设市,若不足10万,如重要工矿基地等或常住人口2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人口的居住区可以设置镇建制。

%963年更改为设镇下限提高为3000人,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人口85%以上。

1984年规定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超过2000人,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以上,可以撤乡建镇。

1986年“整县改市”,非农人口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称为该地区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建制。

总人口50万人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gdp以上;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12万以上,年gdp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市区非农25万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市领导县。

2.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

一直以市镇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

1955年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住区人口。

1990年规定城镇人口由城市人口和镇人口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造成市口径过大,市口径过小。

2000年引入人口密度和建成区延伸原则,从而克服了口径偏大或偏小的问题。

3.市带县体制。

其包括县市在内的设区市的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断的产物1.城市产生的几个阶段。

①第一次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商品交换,集市出现。

②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社会分工加大,集市变成城市。

其基础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的增多。

城市的出现使人们进入阶级社会。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区位基础1.区域发展的地理作用。

①地理条件:城市形成的基础和背景。

②地理位置:在区域背景的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的影响。

2.我国城市10种区域类型分类。

①滨海城市:优良港湾,便利海运条件,狭窄的滨海平原,背靠低山丘陵。

②三角洲平原城市: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

③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坡度,灌溉条件好,水源丰富。

④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城市。

⑤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位于河谷,临河。

⑥平原中腹城市⑦高平原上的城市⑧高原山间和谷底城市:第二阶梯高原上⑨中山谷底城市⑩高山谷底城市。

3.区域经济的地理条件。

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丰饶度极其组合,区域设施状况,区域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条件在空间上的结合。

2.大,中,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小比例尺上进行分析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从大比例尺上进行分析3.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区分。

①中心位置:一定区域的中心。

②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于优势地区的重心位置。

③临近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心。

④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尝尝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联系与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4.海港城市的类型。

海湾(青岛,大连)岛屿(厦门,香港)陆连岛(澳门)陆岬(开普敦)5.铁路位置的分类。

枢纽: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的区别。

通过位置:城市有两个方向的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第四节不同城市类型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三大类型。

①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

②交通运输职能城市: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③专门职能为主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作用下而形成的,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2.转运功能的三类及转运职能城市前景取决条件。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到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这时需要支付关税。

港口城市可能包括以上三种转运功能条件:①经济腹地②后方疏运系统③城市本身的建设3.专门化城市(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其产生和发展强烈以来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特点是职能单一,对外联系广,但联系内容单一。

①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原则。

②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都的经济效果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两大生产组织形式:国家大公司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一节城市化定义1.城市化的定义。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过程。

是①人口结构②经济结构③地域空间④地域空间生活方式上的转变。

2.弗里德曼阶段城市化。

过程Ⅰ:包括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的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过程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过程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分类。

①正统城市化:(1)人口和非农活动地域集中(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城市中居住大量没有城市化的人。

③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的地域集中。

4.乡村城镇化(我国):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广阔的乡村小城镇集聚,加速原有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1.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两大前提。

①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②剩余农业劳动力。

其最根本的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

2. 城市化与工业化。

①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②劳动过程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竖向分离和竖向结合。

竖向分离的作用,同时大大加大横向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竖向结合产生的条件。

①可得到技术经济的场合,如钢铁联合企业。

②出于扩大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③打破生产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瓶颈。

4.地方化经济: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量的提高而降低。

5.城市化经济: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生产凉的上升而下降。

6.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不同。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某个行业规模。

城市化经济为城市中的所有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7.竖向分立出现的场合。

①寻求单一产品的规模效应。

②防止企业管理中的矛盾。

③降低劳动成本。

8.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因。

“推-拉假说”伯格: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两种拉力的结果。

“推-拉假说”李:综合迁入地因素,迁出地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

“两部门模型”刘易斯:不发达经济又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组成,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①向心型: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等脑力劳动机关有对端向中心集聚的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