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口流动
u
B
V
U
CIW
Ⅰ
Ⅱ
O
Ⅲ
R-F 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于如何把农业部门的伪装失业者全部流动到工业部门去。 第一阶段:农业总产出不会因为劳动力减少而较少,粮食 短缺不会出现,农业劳动流出不会受到阻碍。 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出因农业劳动力减少而减少,粮食短 缺将引起粮食价格和工业部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导致扩 张停止。结果,农业商业化到来之前,农业流出受阻,工 业扩张停止,无法进入第三阶段。 R-A提出的解决方案:让短缺点和商业化点重合,成为 “转折点”。
L1
L3
L2
q1
L1
i2 i1
B0
L3
P0
q2
P 1
e2 q 3 P 2 i2 P3 i3
(a)
L2 e0 i1
O
A
农业部门
O
(b )
X X1
X2
C
C1 C2
AAS
G
t3
t3 t2 t3
t 2
MPPL
t3
H
S
f2 f3
(c )
U
C
f1
5. R-A认为仅仅农业生产率增长不足以让农业剩 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需要工业部门同 时增长生产率,即图(a)的i曲线移动。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 门的扩张,
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无限劳动供给
1954年发表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他
的模型。
无限劳动供给是刘易斯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指现代
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 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O
P
工业部门
S
P
P
P
X
A
f D G D
G
f I
Q
f
P
W
O
农 业 动量为OP,P点之后的劳动量为“伪装失业者”:( b) 部 DA部分为多余的劳动力,PD部分为边际产量大于0 门 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4.(c)图OA为农业劳动量,OV为农业边际产量和平 均产量,曲线VUDA为边际产量曲线,SU’为不变制
CIW
V
率为零,即劳动量增加到D点之后,总产出不再增加。
S
U
U
A
G
Ⅰ
D
I P
Ⅱ
Ⅲ
O
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问题 d d ( a) (继续): d
3. (b)图中农业劳动的平均产出(收入)为AX/OA, 即OA线的斜率,被L-F称作不变制度工资(由习惯, 道德制度决定)。总产出曲线ORCX的切线为边际生 产率,R点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此时所需劳 S
一旦农村以低生产率为特征的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工 业部门就业,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不再无限,而是与 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资源,工资水平将随劳动供给增加 而上升。 无限劳动供给还应包括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者, 以及很多无业妇女,但农业部门以外的劳动供给相对 于农业部门数量较小,农业部门是现代工业劳动供给 源泉。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X
A
f D G D
G
f I
Q
f
P
W
O
农 业 ( b) d’f’和d’’f’’的新位置。劳动雇佣增加到 OD’和Of’. 该 部 门 分析与刘易斯模式一致。
J
H E
F
C
X
K
H
R
B
MPPL
2. (b)图表现农业部门的变化。OA表示农业劳动量,
N
农 OB表示农业总产出,ORCX为农业部门总产出曲线, 业 ( c) 部 ORC段表示边际生产率递减,CX段表示边际生产 门
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问题
1.(a)图表现工业部门扩展。OW为工业劳动量,OP 为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实际工资。df为劳动边际生产 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SS’为劳动供应曲线 ,P为 转折点 ,SP为劳动力无限供应,P点之后劳动供给 出现弹性。产出剩余转为 资本,则需求曲线移到
( a) d
d d
3. R-F认为农业剩余影响工业部门工资,进而影响 工业扩张速度和农业劳动流出速度:
第一阶段:农业平均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农 业对于劳动流入工业部门不会产生粮食短缺,因 此不影响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图(a)显示劳动供 给曲线SS’第一阶段水平。
( a)d
d d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X
N
J
H E
F
C
K
H
R
B
MPPL
农 业 ( c) 度工资曲线。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伪装失业者”流 部 门 出,第三阶段需要给出边际产量的工资才可吸引劳 S
V
U
U
动力离开农业。SUV可作为工业部门的供给曲线。
CIW
A
G
Ⅰ
D
I P
Ⅱ
Ⅲ
O
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
农业剩余是指农业总产出减去农民消费的余数, 提供给工业消费。农业平均剩余是指农业总剩 余与 农业流出劳动的比值。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个阶段资本稀缺,劳 动力丰富,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 第二阶段: 所有生产要素稀缺,当资本积累时,工资会开 始上升,利润额不一定总是增加。 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第一个阶段。
刘易斯模式的意义
强调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
现代工业部门工资约高出农业部门30%-50%,原因在于城 市生活成本高;城市心理压力大;需要一些额外收入作为 刺激因素;还有工会作用。 正是因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极为丰富,该部门工资于现代 工业部门,因此,只要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它就 可以按现行不变工资水平雇到所需的劳动力,即所谓的无 限劳动供给。
R-F认为没有农业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 门是不可能的。
( a)d
d d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X
f D A G D
G
f I
f
W
O
P
Q 农 业 ( b) H 部 1.图(b)中如果是G点劳动量,总产为GF,农业自 E 门 身消费为GJ,农业剩余为JF,到了第三阶段,实 J R 际农业工资为曲线OuQ,农业总剩余为OuQ与 H ORCX之间的距离。 X F C K
X
f D A G D
G
f I
f
W
O
P
Q 农 业 ( b) H 第二阶段:农业平均剩余低于不变制度工资,提 部 E 供给工业部门消费的粮食不足以满足工人需要, 门 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工业工资也随之升高。图(a) J R H 显示劳动供给曲线第二阶段上升。R-F把图(c)交界 X F C K 点D点称为短缺点,表示劳动流出量超过这个点 N 将出现粮食短缺。 MPPL 农 第三阶段:伪装失业劳动力全部进入工业部门, 业 ( c ) 工业部门再要吸引更多劳动力,需要更高工资。 部 门 图(a)显示劳动供给曲线第三阶段迅速上升。 R-F U S Y 把图(c)交界点P点称为商业化点 。 Z D G IP A
该模式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以下两个缺点: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 中劳动力流向工业的先决条件。
该模式与刘易斯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把工业和农业部门之
间的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了,将刘易斯模式向前推进了一 步,通常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
i3
工业部门
e1
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1.农业平均剩余曲线与不变制度工资的交界点 短缺点; 农业边际生产率与制度工资交界点 商业化点 2. 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的移动需要平均剩余线和 农业边际生产率曲线的移动 提高农业生产率 3. 提高农业生产率平均剩余曲线向上移,f1升到 f2升到f3; 相应的短缺点从S1右移到S3;提高农业 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曲线由t1上升到t3,相应的商 业化点从R1左移到R3。形成“转折点”R3(S3) 4. 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工业部门的影响:商业化点 之前,平均农业剩余曲线上升工业劳动供给曲 线下降;商业化点之后,农业边际生产曲线上升 工业供给曲线上升。看图(a),工业部门供给曲 线的变化。
N
u
B
MPPL
农 2.图(c)中SYO曲线表示农业平均剩余,第一阶段 业 ( c ) 部 平均剩余与不变制度工资相等,第二阶段平均 门 剩余低于制度工资,第三阶段由于劳动边际产 S 出越来越高于制度工资,平均剩余离工资线更 远。 G A
CIW
V
Y
D
Ⅰ
U
U
IP
Ⅱ
Z
O
Ⅲ
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 (继续)
第五章
人口流动
50-60 年代,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到城市人口流动对
发展国家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从低边 际生产力向高边际生产力地区转移。
70年代后,发现如果人口流动不控制,出现城市劳动
力过剩。
刘易斯模式, 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 托达罗
模式
第一节 刘易斯(Lewis) 模式
b
A
S 1 S2
R3 S3 R2 R1
O
i3
工业部门
e1
L3
L2
q1
L1
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继续)
L1
i2 i1
B0
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