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注释:1、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4、斯:这。
5、惟:只。
6、吾:我,指住屋的人自己。
7、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8、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素琴:调,调弄,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案牍:公事文书。
14、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与我)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课文默写: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统领全文的句子,也是主旨句)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文理解: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也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有一锤定音之势。
2、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3、“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前文说“斯是陋室”后文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为什么?两者并不矛盾。
因为“斯是陋室”描述的是客观陈设,“惟吾德馨”描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后文的“何陋之有”描述的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从作品的前后照应来分析,“惟吾德馨”是“因”,“何陋之有”是“果”,正好构成合理的因果关系,反而使文章更为严密。
5、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描绘了陋室?从三方面来表现:一是写室外之景,突出居室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友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写室中之事,突出生活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作者一开篇就写自己的“德馨”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没有开篇就写“德馨”。
文章前两句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答题示例:我认为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成长,交友也应该慎重。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者这种交友方式无疑也是提升自己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交友过程中,也应该选择那些有素质的、有美好品德的朋友,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让自己的人格得以提高和完善。
爱莲说:注释:1、藩:草木茂盛。
这里指繁多。
2、李唐:指唐朝。
3、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4、染:沾染污秽。
5、濯:洗。
6、清涟:水清而有微波,指清水。
7、妖:美丽而不端庄。
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9、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亭亭,高耸的样子。
植,立。
10、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助词。
12、隐逸:指隐居的人。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叹词,表示叹息。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课文默写: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8、“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象征君子美好姿质的语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课文理解: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是一种正反衬托的写法。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正直的品质,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莲花的美好形象,比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短文两篇》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立意抒发了作者的高洁伟岸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借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作者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思想感情,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菊花比喻隐逸的人。
5、写出关于菊花的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写出关于莲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从文末作者的感叹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最后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三种。
一是隐逸的人生观;一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人生观;三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8、作者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用意?作者借此感慨世上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人很少了,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的强烈讽刺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10、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示例:梅花。
它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