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情与悲悯》作文审题及例文

《同情与悲悯》作文审题及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关怀一切生灵的命运。

请以“同情和悲悯”为主题,结合社会现实或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标题自拟,800字以上。

写作指导: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衣却心忧炭贱的卖炭翁,寒风中蜷缩在街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常常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悲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

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悲悯情怀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你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

1、从小的方面入手,关注细节,不要大而化之。

2、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生命韩美林人活着是为什么,为了那张馋嘴?动物活着是为什么,为了给人类献皮献毛献命?嘴是塞饱了,钱包也鼓了,怎么还填不满人类对大自然那种无休止的索取?难道这就是达尔文讲的“生存斗争”?如果讲“生存斗争”,大自然一切生物在这种斗争中自然灭绝的话,那么人类的贪欲和疯狂可使这个地球每15分钟就有一种生命向我们永远地告别。

人!你到底创造了这个世界,还是灭绝了这个世界?你可想到,人为的灭绝是自然灭绝的一千倍!一千倍呀!世间一切生命,不论是植物、动物、矿物、水、土、山、石,它们来到这个世上对无所不能的“万物之灵”的人来说,竟成了生就给人类“服务”的牺牲品。

所以,它们的生存也成了毫无意义的喘气、吃饭、喝水,换句话说,成了人类的“后勤部”。

疯狂的砍杀,贪婪的榨取,任何动物都不及人类来得心狠手辣。

写这本书本来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必须一遍一遍地思考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动物、植物、人和其他生命的命运,我常常越写越难受,甚至搁笔闭目不能自已!!人类不仅残杀动物、植物,人类也残杀人类自己,而且是不择手段!人啊人,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植物种群,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精彩,可它们只要一滴水、一线阳光就够了;苍天造化的、美不胜收的动物中,小鸟只要吃饱肚子就再也无所求了,兽中之王的狮子们会让一群群羚羊大胆地在它们身边擦肩而过,它们却无动于衷地闭目养神,因为它们吃饱了,多一点都不去沾那个“贪婪”二字。

人呢?为什么人就是吃饱了,喝足了,住上豪宅,坐上加长加宽的劳斯莱斯,银行里的钱上了多少亿,周围的美女换着班地伺候着……谁也想不到这些有“文化”的显贵们一声令下,汽车、飞机跟着跑——“打猎去!知道吗?这个队伍里全是总统、国王、大绅、淑女!!以前有,现在还有。

但是,我们也看到没有吃饱,没有喝足,住在土坑里,一生也没穿过一双鞋的人们,他们男女老少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这些人也知道大量捕杀大象、犀牛、老虎和海豹。

甚至猴子、天鹅、小鸟、蚂蚁都能“荣幸”地被邀到他们肚子里,他们最大的兴趣也是“打猎去!在喀麦隆,面对活泼可爱的猴子,谁能相信成千上万的“猴干”像木材一样堆放在码头上,运到那些熏烤猴子肉的地方!一个小国也这样,想想吧!在广西、广东的一个个小小的饭馆,它们的后院都有一个动物园,梅花鹿、孔雀、山鹰、秃鹫什么都有,至于穿山甲、果子狸就甭说了。

一只只猴子双脚或双手被饭馆的主人残忍地剁掉,猴子们的疼痛是什么滋味?不用我形容。

它们看着选“美”(美味)的客人,忍心的老板的目的就是让那些“不忍心”的馋嘴们赶快杀了它们……不能写这些,不然一停笔、一掉泪,这本书就很难再与读者见面了!这一切地一切,都令我不禁要问:人到底怎样与众不同?很简单,人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器官,这器官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就是“欲壑”。

只要自己需要,人就不顾一切地去满足需要。

知道这个欲壑永远也填不满,他们也就无休止地、不择手段去杀、去剁、去往满里填,谁知道这个器官是无底的?更令你想不到的是,即使不吃、不卖也要疯狂屠杀那些无辜的生命,歇斯底里地对这个美好的世界狂吃狂杀狂泯灭。

我在华盛顿看到了那上个世纪初最后一只与人类告别的旅鸽,仅仅在五十年间,三十亿只鸽子被人类毁掉了,开始是吃,后来就杀,杀了喂猪,杀了当肥料,也不让它们活下去……人,你解的什么恨?你不羞愧吗?一把火,一颗子弹就能毁了人家的种,灭了人家的门,你可知道它们是多么艰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对一切生物只有一次。

不会说话的小草也知道怎么顽强地活下去。

在艺术家眼里,一切都是生命,一切都有灵性,一切都知道它们要怎样活下去。

沙漠里有一种生长在热浪沙风里的小草,扎根二十多米也要把那小米和绿豆大的花和叶长下去,它们是为了那个“生存”二字。

在那样的沙漠里,即使那种方头带刺、一见就起鸡皮疙瘩的毒蛇,你那时也想不到它是条“毒蛇”,也想不到去“杀了它”,以解人们对“毒”字之恨,你想到的是“生存”二字,你佩服的是它们怎么会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存下来?!见到这蛇的人,没去杀它,且感到它“不容易”。

善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看到巍然屹立的大树,它挺拔在高高的山巅峻岭上,什么春夏秋冬狂风暴雨,它都是一个英雄一样伟岸而独立的形象,但是在艺术家眼里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恶魔,一个霸主,它能把所有的阳光、雨露、水分、土壤都占了个遍,柔弱的小草无立足之地,小草成了可怜的、无能为力的、任其欺凌的弱者。

不过艺术家又看到,有的小草、尤其是攀缘植物,不但爬上庞然大树,还扎根大树中吸它的营养、缠它的树干,然后又爬到树顶上铺天盖地“一家人”似的在那里开花结果、生儿育女。

而被塑造的大树“英雄”、“栋梁”、“伟人”、“良材”,却让不成材的藤科族们吸吮缠绕,枯竭而死这里有生存斗争,有你死我活,因为他们也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潇洒,活得有头有脸,这里有人的影子,而没有人的贪婪。

我的作品里绝大部分是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也是生长在地球村的邻居,我们人类没有权利把它们毁灭。

试想,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消失了,只剩尴尬地站着手里抱着一堆钱的人,这世界还有意思吗?珍爱自然,敬畏生命――韩美林散文《生命》赏析韩美林先生是位才华横溢、勤奋多产的画家、雕塑家,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的毕加索”,在画坛享有盛誉。

他是画家,但却获得“第二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内行人只能用“功夫在诗外”来解释。

读过他的《生命》,你会发现他的文章比他的画还要好。

他的散文《生命》,短短的两千多字,却道出了人类与动植物相互生存的状态和变化,作为来世只有一次的生命都应是当平等的。

可以说,他的文章像他的画一样充满着对自然生命的珍爱和敬畏,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

文章的语言凝练直率,自然流畅,包裹着很深的哲思。

人从自然走来,还要向自然归去。

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讲悟性自然,讲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韩美林先生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发现: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极为紧张,人对自然的掠夺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触目惊心。

所以,韩美林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什么”,“动物活着是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进一片平静的湖水,它泛起的圈圈涟漪,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人!你到底创造了这个世界,还是灭绝了这个世界?你可想到,人为的灭绝是自然灭绝的一千倍!”作者的愤懑的感慨,沉重的忧思,自然而然流露于笔端。

在艺术家眼里,一切都是生命,一切都有灵性,一切都知道它们要怎样活下去。

作者提到了给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精彩的“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植物种群”,也提到“苍天造化的、美不胜收的动物”,它们需要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很多,而且它们不像人类有这么多的贪欲,你看,“兽中之王的狮子们会让一群群羚羊大胆地在它们身边擦肩而过,它们却无动于衷地闭目养神,因为它们吃饱了,多一点都不去沾那个‘贪婪’二字”。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为动物们叫好,为人类汗颜。

一直铭记着澳网公开赛上法国人布特的一跪,他双膝跪地,眼望苍天,泪流满面,为被无辜击毙的小鸟祈祷。

那一幕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观众,定格在人们最美好的情感深处。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懂得生命的珍贵,更不知道去敬畏生命。

他们大量捕杀珍稀动物,大象、犀牛、老虎和海豹成了他们的美味佳肴,甚至猴子、天鹅、小鸟、蚂蚁都能“荣幸”地被邀到他们肚子里。

作者在叙述动物们被人类残杀的场景时,是大声疾呼,是直接谴责,对那些不珍爱生命的“君子”作了深刻的批判。

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来说,都应当是平等的,“生命对一切生物只有一次”,无论你是高贵的人,还是微小的动植物,正如“沙漠里有一种生长在热浪沙风里的小草,扎根二十多米也要把那小米和绿豆大的花和叶长下去”,又如“挺拔在高高的山巅峻岭上”的大树,再如攀缘缠绕在大树身上的藤类植物,他们和人一样,“也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潇洒,活得有头有脸,这里有人的影子,而没有人的贪婪”。

韩美林在他的另一篇散文《生存》中写道:“我经常两手把眼一捂,感叹这人生在世。

后来也联想到马生在世、牛生在世、鸟生在世……怎么都活得那么艰难。

”是啊,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也只有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人如画,画如人;人如文,文如人。

韩美林先生一直喜爱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也多以动物为主,他的文章也涉及到这一主题。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越来越想当然地认为,自然是人类使用的对象,而逐渐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训: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儿子。

半道出家写散文的韩美林出道可谓晚,但他的文章一出道,就显示出非凡的功底,我们在韩美林作品中看到的都是对世界的关注,对人类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

他的散文无拘无束,想说就说,痛快淋漓。

每篇散文都流露出作者直率的感情。

他的散文是乐观的、是进取的,是童真的、是欢笑的,也是哲理的、思辨的,更是直面的、批判的,实际上这也正他人格个性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生命》也是如此,文章中说教不多,但振聋发聩,能引起人的深思,抒情性与哲理性的自然交融,成了韩美林这篇散文的特点。

韩美林说:“我的创作基础,就是脚踏实地地去体验生活,探索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当这位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从死亡线上再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从生命的最初里感受到:生活真美好、艺术真美好、生命真美好!所以韩美林老师比我们这些平常的人更珍爱自然,更敬畏生命。

韩美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以他勤奋的耕耘、超凡的灵气,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了绘画艺术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他的散文也许不太讲究章法,但充满着真情实感,它告诉我们,艺术是相通的,写东西和画画是要动感情的,而不是靠谁有熟烂的技巧和引经据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