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中小学衔接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衔接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8-01
多年来,中小学衔接教育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中小学衔接教育这个问题,深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我们认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该找准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引导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1.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可以说,这是多年来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学课程教研交流,注重教师衔接意识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但却同是义务教育阶段。
同为基础教育,其间必然有很多地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011版的新课标把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标编写在一块儿;不难想
象,那就是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学习、了解中小学新课程标准。
然而,我们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甚少,小学教师不管初中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也不读小学教材及课程标准,出现了一些教学脱节现象。
各类教学活动,中小学之间少有联系。
小学教师不知中学课堂教学形式,中学教师也对小学课堂也没有观察和体验。
加强中小学教师衔接意识培养,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加强中小学之间教研交流,是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也就是说,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2.面对学生现状,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各学科《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知识、能力、在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要使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理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状的知识,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新的课程标准。
因此我们说做好中小学课程衔接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
3.面对学生现状,根据中小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进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学教师应该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
事先做到有的放矢,为以后的知识衔接打下伏笔。
初中教师应该研究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了解小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
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扩展和深化,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灵活的知识。
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和冲突性。
也能使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
尤其是初一年级老师更需要比较系统地钻研小学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生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掌握小学毕业生在知识上应达到的标准;同时了解小学毕业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以达到自然衔接。
以便在初一年级着力推进课改,提倡已学定教,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选择和研制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搞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
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老师再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
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
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
这个时候的学生处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十字路口,学生会用心琢磨所有任课老师,对任课老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
5.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
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表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观上虽然都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根据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期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来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
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尤为重要,对搞好中小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6.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做好”整班移交”和”控辍保学”工作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研究和帮助后进生,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发展。
突出以素质、能力、情感、创新教育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探索出对六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式。
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
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设计出各学科教学活动的衔接内容;编出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
拟定学校、家庭、校外教育对培养学生顺利进行开放性衔接教育的环境要求。
在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家长这一重要角色的扮演,家长既要履行学生父母职责,也要当好学生的后勤部长。
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孩子的全方位教育,因为孩子的未来。
家长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小学衔接教育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应该携起手来互相配合,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