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扫一屋”与“扫天下”
汉朝末年,汝(rǔ)南郡(jùn)有个叫陈蕃的 人,字仲(zhòng)举。据记载:“陈仲举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登车揽(lǎn)辔(pèi),有澄(chéng)清天 下之志。” 陈蕃十几岁时,曾经独处庭院,刻苦攻读。 一天,父亲的老朋友薛(xuē)勤来访。薛勤看到院 子里垃圾满地,杂草丛生,就对陈蕃说:“你为 什么不把院子打扫干净后,接待宾客呢?”陈凡 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么 能做打扫庭院这样的小事!”薛勤不禁打量起眼 前这位少年,知道他志向不凡,就语重心长地劝 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 陷入了深思。
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 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传第九章》)
日积月累
天下与国家 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儿子击,在路上遇到名 士田子方,便下车行礼。可田子方故意不答应他。 击很不高兴地说:“是富贵的人可以无礼呢,还是 平穷的人可以无礼呢?” 田子方回答说:“贫贱的人。富贵的人岂敢 无礼!天子无礼就会失掉天下,国君无礼就会失掉 国,大夫无礼就会失掉家,可那写贫贱的士人,穿 上鞋子就可以离开,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击听 了田子方的一席话,茅塞顿开,赶紧道歉说:“承 蒙先生教诲,我再也不敢无礼了。” 那时,“国”和“家”的含义并不相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拥有整个“天下”; 诸侯是周王的臣,他们的领地称为“国”大夫是诸 侯的臣,他们的领地称为“家”;士是大夫的臣, 他们没有自己的领地
诗歌赏读
驱车上东门(节选) 无名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经典诵读
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zhò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 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诗歌赏读
寓言 孟郊
谁言碧山曲,不废青松直。 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 我有松月心,俗骋(chěng)风霜力。 贞明既如此,摧(cuī)安可得。
经典诵读
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 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ù)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 挈(xié)矩(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 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 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 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 · · ·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 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 而出。
第二课
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 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一章》)
(《大学·传第十章》)
第六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 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ù)孤而 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xiã)矩(jǔ)之道 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 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 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 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 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 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 (bâ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大学· 传第十章》)
六章》)
第四课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 有所忿(fân)懥(zhì)则不得 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大学· 传第六章》)
日积月累
好乐(yuè)亡国 李存勖(xù)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 临死前把三支箭交给他,郑重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 燕王在我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那个契丹人曾经是我的 兄弟,如今他们都背叛了我。你一定要为我报仇!”李 存勖每次出征时,都要从宗庙里取出一支箭,以激励自 己。 经过多年的战争,他消灭了敌人,建立了后唐。 李存勖做了皇帝以后,志得意满。他认为天下已定,从 此便不理政事,疏远了功臣名将。每天只做些打猎、看 戏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他不仅重用乐工,给他们封官进 爵(jué),而且自己也经常粉墨登场,表演歌舞剧。可受 他宠信得乐工们却发动兵变,杀死了他。 李存勖沉迷于音乐和歌舞,招致亡国之祸,给后人 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宋朝的欧阳修感慨地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真是令人警醒啊!
无题
(周)无名氏 唐棣(dì )之华(huā),偏其反而。 岂不 尔思 ,室是远而。
经典诵读
第四课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 懥(zhì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 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传第
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 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 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传第六章》)
日积月累
我心有主 许衡(héng)年轻时,社会动荡不安。一天, 他走在逃难的人群中,感到又饥又渴。突然,有人 惊喜的叫道:“梨树!梨树!”许衡循(xún)声望 去,前方果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树上结满了 黄橙橙的梨子,样子十分诱人。 只见众人一窝蜂似地冲上前,争先恐后地爬到 树上摘梨子。许衡却纹丝不动,连看都没有多看一 眼。有人很奇怪,问到他:“你难道不渴吗?为什 么不摘梨呢?”许衡说:“我不是梨树的主人不可 以随便摘。”那个人大惑不解,说:“梨树的主人, 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不 会有人管。”许衡反问道:“就算梨树没有人管, 难懂我的心也无人主管吗?” 大家听了,看看手中的梨子,惭愧地低下了 头。
第一单元
《大学》纲目 常识告诉我们:自然万物和人类社 会组成了眼前的世界。从更深处说,人 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 作为自然的产物,带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作为社会的产物,需要担当一定的责任。 无论是道德品行的修养,还是社会责任 的担当,都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 才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国家985工程项目子项目 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程组审核通过









GUO

XUE
第七册
制作人:姜颖
目录
• • • • • • • • • 第一单元《大学》纲目 第1课 本末终始 第2课 修身为本 第二单元 修齐治平 第3课 诚意 第4课 正心 第5课 齐家 第6课 治国 第7课 仁人君子 • • • • • • • • • • • 第三单元 性与天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第9课 子强问路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11课 素位而行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第四单元 诚心体道 第13课 择善固执 第14课 至诚能化 第15课 至德凝道 第16课 至圣配天
经典诵读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第 一章》)
日积月累
扬汤止沸
西汉时,汉景帝采纳丞 ( chéng)相晁(cháo)错的建议, 不断削( xuē )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吴国是 当时是诸侯中的大国,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 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就联络其他几个诸 侯起兵叛乱。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 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 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地把水舀( yǎo )出来, 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 火,水就不会变冷。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 掉灶膛( tāng )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yàn ) 。”无望不听 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后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xī n)”,指如果做 事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大学·传第九章》)
第五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 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 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 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 求之,虽不中(zhîng),不远 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 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 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 贲(fâ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 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ã) 纣(zhî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 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 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
经典诵读
第三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 (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 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相关主题